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更好发挥在全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毛雯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对《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批复。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工作方案》标志着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进入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进行3轮,开展5年,有基础有条件进一步深化,通过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更好发挥在全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激活服务业发展潜力
服务业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受文从两组数字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一是服务业占GDP比例,2019年,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在75%左右,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54%;二是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整个对外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加货物贸易,按照WTO的统计,全球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4%,中国去年只有15%。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但是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到全球的14%左右,而中国不到5%。
“因此,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我们要建立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此,来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的试点力度,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综合示范区之外的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目的就是把我们国家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发挥出来。”王受文说。
王受文表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有助于北京市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也有助于为全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好的支撑和推动,同时它也会为我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工作方案》为北京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据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介绍,北京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2025年和2030年为节点,从制度建设、开放体系建设等方面分阶段提出具体目标。力争到2025年,基本健全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到2030年,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人才从业便利、运输往来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服务业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据了解,《工作方案》围绕科技服务、数字经济、金融等9大重点产业领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通州文化旅游区等7个重点区域,投资贸易、财税、监管与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创新等6项制度创新,资金、数据、人才、土地等4 类要素供给共四个维度,提出了26方面开放创新政策措施。
作为我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杨晋柏表示,该综合示范区将力争在四个方面形成示范,为全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一是聚焦重点领域探索创新,力争在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格局方面形成示范;二是聚焦“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并行突破,力争在开放模式方面形成示范;三是聚焦构建长效机制,力争在制度创新体系和要素供给等开放环境方面形成示范;四是着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联动创新,力争在开放机制方面形成示范。
试点助力稳外资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是当前通过开放稳外资的重大举措。从实际成效看,由于服务业开放步伐加快,我国今年服务业吸收外资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为稳外资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602家,实际使用外资619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服务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079家,占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比重为88.8%,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7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1%,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76.9%。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3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占服务业比重为29.1%;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4%、47.3%和20.2%。宗长青说,这充分说明了服务业扩大开放对稳外资的重要作用。
这次新一轮的《工作方案》从外资准入、人才保障、财税支持等多个方面助力稳外资。例如,在外资准入方面,进一步放宽了准入限制。在金融服务领域,优先在北京市允许跨国公司设立外商独资的财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