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三角的百年“红色足迹”(奋斗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
来源:中国贸易报
广州市越秀南路东园横路3号,一座红色的小楼静静矗立在高楼间。
这里曾经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96年前,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席卷广州和香港两地,它的领导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就驻扎在这里。
1925年6月,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广州临时委员会和中共广东区委指派邓中夏、苏兆征等5人组成党团,到香港组织罢工。“省港工人运动是一家,两地工人互动联系一直非常密切。”省港大罢工纪念馆副研究员冯惠说。
为有效领导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共广东区委成立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罢工委员会,作为罢工的最高议事机关和最高执行机关。
这场大罢工持续了16个月,参与人数达到25万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省港工人团结一致,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斗争,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广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
波澜壮阔的省港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实践。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
如今,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之上,已建立起省港大罢工纪念馆。它见证着更多的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成为党最坚实可靠的阶级基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迅速壮大,成为凝聚人心、擎起反帝民族解放斗争旗帜的伟大政党;见证着党的领导下,包含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走向解放和发展的“红色足迹”。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大批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被困,面临日寇搜捕,处境危险。紧急关头,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等通力合作,组织营救。这场空前的秘密大营救历时6个多月,通过海路和陆路两条秘密交通线,许多著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得以安全撤离。
珠江水浩浩荡荡,奔流汇入伶仃洋。曾见证国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大珠三角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又书写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1980年,在党中央统筹部署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成立,“春天的故事”在这里唱响。
深圳市乐安居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杰还记得,每天一大早骑车到30公里外的蛇口码头进货,再骑回罗湖贩卖的场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罗湖遍地都是可以做的生意。”他说。
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与港澳联系愈发密切,大珠三角地区开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和贸易重镇。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启了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新的时代胜景在这里展现。
“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充分激发‘双区’建设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效应。”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说。
从“省港”到“湾区”,近百年来,大珠三角的一枚枚“红色足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伴奏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动人足音。
(新华社记者 邓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