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突围“卡脖子”难题 提升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璐
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市场,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突破,并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电子元器件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物联网以及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军事装备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说,以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为例,每台苹果手机平均使用MLCC数量超过1000只、每座通信基站使用量超过6000只、每辆新能源汽车使用量超过1万只。
当前,我国是全球电子元器件的第一生产大国,2019年,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超1.86万亿元。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杨旭东表示,当前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骨干企业匮乏等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认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偏弱等原因,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行动计划》的发布是为了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效解决电子元器件产业“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古群举例说,有“电子工业大米”之称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与国外差距达到10年以上,海量信息传输的光通信领域所必须的光通信芯片、光纤滤波器差距也在5年左右。
杨旭东指出,我国在组成电子元器件的电子材料、生产电子元器件的高精密设备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不少高精密元器件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一些检测设备和仪器的发展,这些配套产业构成了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
“为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行动计划》提出4项保障措施。”杨旭东说,一是建立健全电子元器件产业协调机制,加强央地合作,做好重点领域的检测分析和跟踪研究;二是统筹相关资源支持创新突破,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加大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吸引多元化支持;三是加强对电子元器件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预警和防范,维护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四是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国内国际相互促进,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资本合作,构建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
宋清辉指出,《行动计划》明确加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强化了应用牵引,在关键、重要、新兴行业如5G、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着力优化采购模式,规避市场非理性行为,利用各方资源,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以系统性创新弥补局部或单点不足;还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提出了引导电子元器件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
古群表示,《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实现纲举目张,将有效弥补短板弱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改善我国电子元器件大而不强的现状,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
《行动计划》预计,到2023年,我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将达到21000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行业总体创新投入继续提升,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龙头企业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有效提升,抗风险和再投入能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