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贸易协会推出新版《中国园区概况报告》
园区海外招商应更重视引进产业集群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国民
虽受疫情影响,新一年度的英中贸易协会英文版《中国园区概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仍坚持推出,持续向英国企业简要介绍中国园区。《报告》中提到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钱塘新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版本更侧重介绍经济开发区。因为经开区创建较早,相对成熟,入驻企业也比较成熟。考虑到国内园区发展变化较大,我们对新的自贸试验区也有介绍。”英中贸易协会先进制造及运输行业副总监徐慧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我们工作得到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合作与支持。我们也是宣传推介中国园区为数不多的国外商协会,《报告》得到的评价普遍比较好。”
徐慧告诉记者,英中贸易协会和他本人在中国开展业务很多年,十分了解国内园区,“国内园区很多,外商即使选好了城市,也不易挑出合适的园区。《报告》可以为他们提供参考,节省时间和精力。”
不只是推出《报告》,徐慧和他的团队还打算在细分行业筹备中英园区。
“目前国内双边园区比如中德合作园区较多,但中英合作园区很少。我认为创建中英合作园区很有潜力。”徐慧说。
包括英国企业在内的外企在选择入驻中国园区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徐慧认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园区是否靠近外企的消费市场,附近有无足够的客户群。“现在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看重劳动力和各项成本,生产出的产品主要出口国外。现在来中国投资的外企大多数更看重中国市场,生产出的产品也主要在中国国内销售。这是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优势。”
二是能是否与国内合作伙伴建立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部分外商来不了中国,外企比以往更需要得到国内伙伴支持。
三是供应链布局。“外商希望与供应商间的距离最好控制在2至3小时路程,别太远。基于这一因素,供应链较完善的江苏、浙江等地更被看好。”徐慧说。
四是国内园区硬件较为完善后,更看重园区软服务。徐慧具体地说,“外国企业对中国不太熟悉,包括对公司注册流程也不熟。哪一园区提供的配套服务更完善,自然更有竞争力。千万不能招进来就算了,后续服务很重要。”
五是同一国别的外企喜欢扎堆到一个地区投资。“一个国别的外企看到本国企业在一个地区投资多,也会更容易被吸引过来。比如英国企业在挑选城市和园区时,就会观察这地方有没有已投资的英国企业。”徐慧说,总之地价、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的影响力已经比较小了,比如税收优惠在国内各地都很常见,而且彼此之间差距很小。“再加上英国企业喜欢轻资产投资模式,以租赁厂房为主,地价高低和他们无关,地价之类的条件不会成为一项吸引因素。”
此外,徐慧还建议中国园区在海外招商时多尝试两种新思路。
“园区将企业一个一个招进来很吃力,若能做好和英国产业集群的对接,将变成一群一群的企业进来,从而使产业链供应链能更长远的发展。这种招商模式的特点是前期要做更多调研功课,一旦进入产业集群招商阶段,效果会好很多。”徐慧说,“目前国际差旅停滞,国外企业想来考察国内园区存在困难。虽有一些线上交流会,但没有线下效果好。以前园区招商环节在国内做得多,现在能否主动走出去,多去国外设点主动出击,不是等着国外客商来。由于目前国内园区工作人员出国也有困难,一些园区找到我们,代为在国外办推介会推介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