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艺术与科技融合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心媛
![]() |
日前,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次展览以“未来已来”为主题,打造了一场融合科技与移速的国际化舞美艺术嘉年华。
记者从展会主办方处获悉,展会规模达2万平方米,18大专业板块浓缩行业精华,包括中国舞台美术学会40周年展、独立艺术家展区、特邀艺术家展区、剧场演艺展区等。
据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介绍,本次展览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展会形式,在全方位展示舞台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加关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展会同期举办了系列高规格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多层面、多角度探讨舞台美术的未来,促进舞台美术的全面发展。
独立艺术家展区是亮点
各大展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院校成果展板块集结了全国大部分艺术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集中展示院校学生作品,展现当代艺术教育风采。
极具艺术性的独立艺术家展区“野生岛屿群”成为本次展会的另一大亮点。歌剧演员美妙的歌声吸引很多观众。
与独立艺术家展区作品的特立独行不同,“2015—2021吴文超舞美设计作品展”多了一些务实。据设计师吴文超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很多是给地方院团小成本作品设计的舞台,从设计到制作只耗费十几万元。
“设计方案注重软景和硬景的组合,注重虚实结合,用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较好效果,和戏曲的程式化还能有较强的契合度。”吴文超表示,地方院团剧场比较简陋,资金投入也少,但地方观众和院团依然渴望更好的舞台,设计师可以在此发挥才智。
院校与剧院凸显历史底蕴
作为舞台美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各院校的展台各具特色。记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展区看到,该展区以七十根洁白的“校友柱”为主体视觉形象,每根柱子按年份镌刻着毕业生的姓名,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同时,展区还利用数字化技术,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了历届校友专业创作、学术研究的成果,生活、工作、学习的状况等。
上海戏剧学院此次从建校以来的500余部教学剧目中选择200余部的舞台模型呈现给观众。从1946年的《岁寒图》的舞台模型到最近的剧目,200多个模型既是上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也呈现了中国舞台美术七十多年的流变。
作为戏曲特色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展区独具中国文化写意之美,空间主体选择了半透明纱的材质,“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半透纱层层叠叠的效果掩映而出展区内丰富的空间和展品。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以为庆祝建党百年新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舞美成果为案例,通过剧中人物服装、道具等实物展品与三维、全景数字化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党的女儿》舞美制作生产流程。据国家大剧院展区负责人介绍,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将于9月正式上线运行。
曹林表示,本次展览的举办,在展示近十几年来的舞美创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术架构和理论建设,中国舞台美术有了新技术的革新加持,舞台美术的广义属性发生变化,舞美创作突破以往的局限,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