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进博”效应 实现政策预期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谢科进 高冰 平安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2019、2020年的11月5日至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二、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继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后,即使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瞩目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亦于2021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如期举办。据统计,第四届进博会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高达707.2亿美元。
无论是从进博会的规模、成果、外商评价,还是从国内各区域主动承接进博会的辐射、国际企业踊跃预定进博会的参会门票均可看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经过四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好的国际经贸和人文交流成果,现已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因此,在百年变局和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进博”效应以及如何利用其效应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政策目标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按其效应产生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其静态效应在于:其一,贸易创造效应。进博会的定期举办,使得商品、服务、技术有了更高规格的国际采购平台,国内一些高成本生产、性价比低或低端化的产品将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更低成本、性价比高的进口产品替代,会产生新的贸易往来,也会使贸易量增加; 其二,贸易转移效应。进博会的定期举办,使得国际经济合作有了更大规模的交流窗口,原本时空条件下的贸易会随着贸易创造效应而改变贸易流向,进而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其三,贸易提升效应。进博会的定期举办,使得很多国际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有了固定的展销渠道,消费者有了更高层次的多样选择,国际经贸活动有了更多国际经济主体的评判互鉴,既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也会带来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进口博览会的动态效应在于:其一,众多贸易伙伴的广泛参与和经贸成效,有利于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和深度融通的进一步认识;其二,中国扩大进口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各国对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捍卫多边主义决心的进一步认可;其三,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和维护世界共同利益的贸易观,有利于世界各国对中国合作共赢理念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认同。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定期举办,其溢出效应将日益凸显。
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无一不是关注国际交换的互惠互利,无一不是同时关注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一国的对外贸易而言,出口和进口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任何忽视某一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会带来经济、社会失衡的不良后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发展年代,一国的进口能力直接决定该国的国际影响力,维持贸易平衡前提下的扩大进口,既能体现贸易质量的提高,也能彰显国力和国家担当。因此,我们既要发挥“进博”静态效应,发挥“进博”贸易创造效应,促进对外贸易更上规模。发挥“进博”贸易转移效应,更好地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进博”贸易提升效应,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和国内消费更上台阶;又要发挥好“进博”动态效应,促进改革开放再上水平。要充分利用好进博会人文信息交流平台功能,准确传递中国声音,表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决心与诚意、捍卫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意志、合作共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深世界各国和地区对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认识、认可和认同,使我们在道义、贡献和共赢中赢得尊重、赢得地位、赢得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