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经济动力正推动贸易转型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伟伦
跨境流动的金融与数据、文创产品的交流互鉴、一项项解决方案的落地……这些以服务的形式出现在外贸中,呈现的交易正变得日益频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扩大服务业开放的举措,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货物贸易相比,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具有的无形、多样、便捷的特点,正深刻改变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路径,也为经济贸易的转型与创新增添了新动力。
服务进出口双优化 韧性增强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的重心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2010年至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为4.8%,是同期货物贸易增速的2倍;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由2010年的20.3%提高至2019年的23.8%。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虽然一些货物贸易和服务行业受到了暂时影响,但与货物贸易相关的增值性服务、数字化服务等呈现增长态势。例如,一般货物贸易对数字化服务、跨境结算、货物保险、数字化物流配送等第三方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建平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平台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这也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际贸易创新驱动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进口增速实现了疫情以来的首次转正。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8%,有力推动了服务贸易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对于其中的原因,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一系列开放举措为服务贸易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陆续推出支持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不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功举办服贸会和进博会等国际性综合展会。这些举措既有力推动了优势服务出口,又扩大了优质服务进口。二是服务业稳定恢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服务数字化为服务贸易发展拓展新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服务贸易12大领域中有7个领域进口增速超过10%。这些领域进口的快速增长弥补了旅行服务进口下降带来的影响,推动我国服务累计进口增速实现疫情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的首次转正。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额达1.69万亿元,增长13.3%,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4.7%,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加快 “两业融合” 创新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短板,集中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不强、结构不优,深层次原因是观念短板、协同短板、人才短板、管理短板、金融支撑短板及地方治理和行业支持短板。
对此,业内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即“两业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此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了“鼓励地方创新用地供给”“鼓励地方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向两业融合发展企业和项目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中长期融资”等多项措施。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并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保持较快增长,这更有利于推进“两业融合”,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例如,北京在11月18日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推动制造服务业链条化发展方面,北京将以提升制造创新能力为导向,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提升商务咨询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积极创新试点先导政策机制,出台《佛山西站枢纽新城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建设行动计划》,优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两业融合”发展高地。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新区大力发展陶瓷制造与工业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在传统陶瓷业中融入现代科技和管理要素,不断升级陶瓷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扩大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世界影响力。
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被认定为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70%左右,服务贸易规模超过1.3万亿元,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融合创新释放新活力、国际辐射能级取得新突破、民生服务品质实现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