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零”将成会展业下一个三十年发展蓝图(会展大咖说)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刘海莹
作者简介 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辰会展集团原副总经理、 国家会议中心原总经理、北辰会展研究院院长;高级经济师。 先后参与1984年里根访华、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2014年APEC领导人峰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工作,著有《海观会展》一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已于11月13日落下帷幕。这是巴黎气候峰会后全球最大、最重要的气候相关会议,被普遍视为“人类免于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最后一次机会”。因各方分歧严重、谈判艰难,会议在延期一天后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旨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实现世界免遭灾难性气候变化。
在大会之前,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2021世界城市日等重大全球活动聚焦绿色低碳、国务院印发一系列文件等,均意味着双碳政策及行动之路必定是一条时间周期长、落实意义重大、影响范围广的道路。
2030年并不遥远,会展业不仅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而且亟需启动碳达峰行动。2050年为期不远,全行业净零排放设定路线图也须提前规划。
会展场馆绿色建筑标准将明显高于现行标准,且成为“硬指标”。一方面,目前全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美国LEED、英国BREEAM、德国DGNB、法国HQE以及我国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等,或许都将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和各国净零路线的约定;另一方面,绿色建筑在过去十几年被倡导但并未强制执行。在会展场馆向大规模综合体发展趋势下,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会展场馆前期规划设计的“硬指标”,会展行业或将逐渐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现在起,目前在建或者新建成场馆就应将绿色建筑提上议案,否则,很有可能未来难以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对大型会展活动的“碳中和”“净零”要求将由“自愿”向“强制”形式转变。大会期间,全球会展业界超过150个国际组织和企业的领导者签署了“净零碳排放活动誓言(Net Zero Carbon Events Pledge)”,未来将通过共同开发通用方法来测量行业直接或间接和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在关键问题上提供支持和指导、构建全行业路线图等措施,最迟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回头看国内会展行业,在政府大力推行和量化指标考核下,大型会展活动的低碳、净零实践也在路上,笔者曾在《“碳中和报表”,会展企业准备好了吗?》一文中阐述过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
随着“垃圾分类”被正式纳入法治框架、环保要求和督查力度的提升,会展行业绿色搭建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最初政府及行业协会等提倡对绿色搭建企业进行补贴,到企业有意识选择绿色搭建方式,接下来会是对绿色搭建的“强制”要求及违规成本的支付。现有搭建方式与绿色搭建方式之间的转化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会展工程搭建的更新迭代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净零路线图,也即会展业下个三十年发展蓝图,该提上日程了。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开通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