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会展业:
打造生态产展融合新样本(创新会展·区域篇)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兰馨
青岛即墨会展业已形成“产业+会展”的格局,并正在加快新经济背景下产业与会展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即墨会展的产业化特征日趋凸显,令即墨在竞争激烈的会展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现阶段,即墨已划分为“重点产业+展会”“传统产业+会展”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即墨根据产业特色培育自主会展品牌,如中国童装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童博会)已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经贸促进平台。
“基于特色产业,搭建好行业展会平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青岛即墨区贸促会会长、青岛即墨区会展办主任于京海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创新产业会展新模式
于京海表示,会展是服务于产业的产业,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产业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自疫情后,即墨开拓了“线上+线下”融合会展模式,如中国(山东)国际纺织博览会(以下简称纺博会)、青岛国际机床展览会(以下简称青岛机床展)等产业展会,逐渐形成“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线上展示线下考察、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具有示范效应的会展项目,拓宽了主办方办展思路、加深了产业融合。
6月下旬,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纺博会规模达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000余家。此次展会通过“展览+活动+直播+论坛”的数字化新形式,引领纺织产业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渠道、新模式的运用与实施。作为山东首个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会,纺博会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数据显示,去年7月初,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届童博会,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即墨举办的首个大型展会。随后,相继举办纺博会、青岛机床展、青岛海洋科技展览会、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峰会等大型会展活动20个,展览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7000家,观众超过67万人次。
竞争促进创新转型升级
毋庸置疑,新经济下,会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升级成为各地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即墨方面而言,竞争是挑战也是机遇。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即墨立足城市特色和产业优势,实行“展+会”“展会+节”“展+活动”“展+产业”等多种运营模式,同时结合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助力即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即墨产业会展的数量、类别、规模以及专业化水平等实现了质的提升。基于此,即墨先后引进了海洋、纺织、汽车等其优势产业会展活动落地。
与此同时,为促进新经济下会展业发展,即墨区贸促会升级服务水准。据了解,为保障会展服务落地,即墨区20余个相关部门组成现场指挥部、进驻展馆现场办公,启动相应级别的展会服务保障方案,为会展项目提供“保姆式”、精细化服务保障。
今年纺博会期间,展会现场启动了相应级别的展会服务保障方案,如设置临时隔离点,将疫情防控做到闭环管理。其完善的会展服务保障,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服务保障模式,提高了即墨会展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精准化”扶持政策落地
多年来,即墨精准政策扶持为即墨会展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即墨相继出台会展业发展扶持政策。2019年6月,修订出台《即墨区扶持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年拨付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会展业发展,加大培育展会、引进展会、高端论坛等补贴力度。例如首届培育展会每个标准展位补贴600元,引进的重大巡展和UFI认证展会补贴最高300万元,高端论坛最多可补贴120万元,对符合即墨区16个重点产业方向的展会和论坛分别按照1.2和1.5系数进行补贴等。
此外,为应对疫情对会展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即墨区去年又出台了《青岛市即墨区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会展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原资金补贴基础上,对延期、新引进的展览会和论坛上浮20%。同时,建立由各保障部门、相关企业等组成的“即墨会展朋友圈”微信群跟踪落实。
于京海表示,会展业受疫情影响周期长、疫情防控要求高、复展难度大,做好扶持对会展业快速复展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