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4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4版            投资
 
今日关注

2022年6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所未有的寒冬考验企业的生存能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是全球治理秩序重构,新一轮大国博弈正在进行中,其中俄乌冲突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治理新格局;在疫情之下多国陆续放开防控,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国内经营成本上涨、供应链跟不上,制造业企业两头承压,外向型企业更是接单难、履约难;企业流动资金越来越少……”在近日举办的海外商会助力民企拓市场专题交流活动上,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说,前所未有的寒冬考验企业的内功,企业要在寒冬里找到生存法则。

汪力成将这个法则归纳成“三个不要”与“三个要”:不要丢失信念、信心,不要盲目扩张,不要等“死”;要广积粮、守住现金流(适当做减法),要苦练企业内功,要危中寻机。

在汪力成看来,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他列出了全球供应链变化的时间线: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后形成了“大分工”格局,尤其是中国快速地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2015年后,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部分产业或产业链环节逐步移出中国,转向成本更低的如越南、印度等国;2017年特朗普任总统后所挑起的反全球化及中美贸易摩擦推动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步伐;202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决心但延缓了重构的进度,许多国家将供应链安全上升到了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2022年开始,随着全球疫情的常态化、中国的“清零政策”以及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的体现,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进程正在加速。

未来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是怎样的?汪力成认为,全球供应链从全球大分工向 “大分工+区域分布式”转变;主机厂尽可能贴近目标市场、上游供应链企业尽可能贴近主机厂;越往产业链下游延伸,供应链运输半径就需要越短、响应速度越快;除中国/日韩/中国台湾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以外,泰国/越南为中心的东盟地区、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地区、摩洛哥/突尼斯为代表的北非地区都将各自形成相对完整的制造业生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看到中国供应链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形成了门类、品种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几乎涵盖了联合国工发组织公布的500多个细分门类——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发达的民营、小微企业参与供应链环节,分工极细、效率极高;拥有正在从质低价廉转向性价比优势的竞争力;中国人的勤奋高效及中国政府的服务效率令全球瞩目。

而劣势是: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物流运输半径长,易受自然灾害、区域热战等因素干扰;部分产业链受制于上游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知识产权等;不可替代性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受困于中、西方政治对抗等因素。

“嵌入全球供应链、融入双循环就是危中寻机的要诀。”汪力成表示,中国企业要看到以下机遇:逼迫中国企业往产业链的上游走,以技术、质量、制造工艺水平的“不可替代性”取胜;对于“替代进口”、“卡脖子”产业和技术,是绝佳的发展窗口期,也是中国制造业从成本要素驱动转为技术创新驱动的重要转折期;但进口替代、自力更生肯定不是终极目的,而是要顺势而为地“提质补链、转型升级”,未来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使中国外向型企业改变惯有的“外贸出口”思维,逐步通过“企业走出去”,实现“中国创造、全球制造”,从而造就一大批源自中国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工业制造能力,从而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全球贸易规则中的核心逻辑是“原产地证”,应该说绝大部分民用产品“无国界”,只有原产地;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到了“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新阶段,目前已经有许多中国制造业正在走出去,主动嵌入到正在重构的全球供应链中,继续保持“话语权”。

对已经落户华立在泰国、墨西哥工业园的近200家企业跟踪结果显示,没有一家企业是“举家外迁”的,都是在做增量;有40%企业“走出去”的动机是出于规避贸易摩擦的原因,40%是为了增加当地及周边国家的市场份额,还有少量是为了降低要素成本;“走出去”的企业虽然增加了境外的产能和销售,但仍然有平均价值60%的上游零部件和材料从中国母公司或中国供应链购买,实际上仍然起到了拉动中国外贸出口的作用;企业普遍反映“走出去”后视野更开阔、开始对标国际同行而不仅仅是国内同行、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的愿望更迫切、与下游主机厂或目标市场的合作粘度更强了、国内母公司可以更从容地向产业链上游转移。

“从长周期,也就是15年至20年来看,这场大变局对中国经济并非完全是坏事,暂时的阵痛或许能换来更持久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对企业而言,‘提上去、走出去’将是很好的应对办法。”汪力成分析这样的结果时说,从客观上讲,传统优势产能“走出去”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利他利己的多赢策略,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产能合作还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

在谈到给企业的建议时,汪力成这样说: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政府加码纾困);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做好自己,做好应变);

“站在月亮看地球”(多一点全局性,少一点恐惧性);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