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4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4版            投资
 
今日关注

2022年6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姿态、动作至少与政策同等重要”

合理应对上海疫情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曼 实习生 马晓玥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外贸外资面临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内部分行业逐渐出现了订单流出和产业外迁的现象。在本次上海疫情中,外资企业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前副司长、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会长黄峰在近日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如何看待当前部分中外企业向外迁移”视频研讨会上表示,本次上海疫情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对外商投资影响最大的一次风险事件。外资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疫情的负面影响不能被低估,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分析,合理应对,尤其需要重点关注面向全球市场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2022年1月至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

“不过,这一统计数据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企业境外融资部分的增加。”黄峰说:“举个例子,上海某互联网平台最后纳入统计的境外融资额是55亿美元。几家最大的在沪美国企业,比如通用汽车和迪士尼,它们的融资额一般是30亿美元左右,都没有超过55亿美元。”

在统计数据增长的背后,有些跨国公司的投资意愿是下降的。在沪外商的投资,一部分面向我国国内市场,另一部分面向全球市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单一市场,这决定了面向我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不会向外迁移。然而,面向全球市场的外商投资是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本次上海疫情对这部分外资的影响较大。对此,黄峰认为,跨国公司要平衡供应链的效益和稳定性,基于供应链风险规避的考虑,如今在沪跨国公司向外转移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面向全球市场的外商投资,主要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两部分。随着我国法治与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向外迁移符合经济规律。自2008年以来,各个行业都陆续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其中以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生产加工企业为主,欧美企业则相对较少。

与之相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供应链的原因向外转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目前,上海三分之二的进出口是由外商投资创造的,外资进出口百强企业的业务占了上海外资进出口50%以上的份额,上海的外贸进出口大约占全国的10%,上海外资进出口百强企业的业务占了整个中国进出口的3.3%。黄峰认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在疫情之后非常明显,如果这些贡献出口的外资企业因为供应链或其他因素发生了外迁,将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些向外转移的外资将很难再回来。

黄峰说:“抓紧复工复产,帮助企业及时止损,为企业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是我们当前最首要的任务。除了政策之外,我们还要有一些动作和姿态去安抚外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姿态、动作至少与政策同等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因为现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树立信心的问题。”

黄峰认为,在当前阶段,企业外迁的影响整体可控,部分产业的外迁符合经济规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当中的地位依然是稳固的。接下来,政府将全力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强针对企业的服务保障,引导产能优化布局,帮助外资外贸企业复工达产。

“中国将始终作为外商投资的热土,继续和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共同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黄峰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