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览交流会热下的理性思考(会展观察)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耿松涛
202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众多教育类博览交流会扎堆举办。大量同质类的教育相关主题博览交流会的涌现,有其客观原因和现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考生与家长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但其传达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参展机构的可靠性仍有待商榷。
综合举办过程和内容来看,教育类博览交流会聚焦家长与学生的痛点与需求,既实现了展览会信息交换的核心功能,又具有独特之处。
一是主体的集聚性。教育类交流博览会将各大高校招生活动与民办教培咨询机构宣传活动有效整合,实现了会展的集聚功能,为受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线上的常态性。教育博览交流会受众地域广泛,再加上疫情防控要求,家长与学生难以亲临现场,主办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举办形式,适度避免人员线下聚集。
三是信息的混杂性。除各大高校招生宣传组外,主办方还会邀请各类大中专院校、留学机构、民办教培机构及教育装备器材商等作为参展商,但往往这类教培咨询机构办学资质不一、良莠不齐,家长与学生极易受到蒙蔽。
“会展+教育”的模式算不上创新,也不是新鲜事物,从出现至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提升会展发展动能、助力教育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推进展会业态创新,促使线上会展常态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加速行业转型升级,既能推进数字会展转型,又可助力教育行业升级;提供发展新的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线下招生咨询活动受到冲击,线上教育类会展活动的增加为会展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创收开辟了新路,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线上活动没有找到相应的“盈利模式”。
与此同时,升学相关事项事关重大,对学生人生选择影响深远,而博览交流会上的各类信息混杂,家长与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的有效性。这些局限性直接影响着教育类博览交流会的进一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教育类展会发展模式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也是激发教育行业增长新动能、创新“会展+教育”产业链必行之路。
笔者认为,教育类展会未来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立足市场需求,探寻先进理念。教育博览交流会主办方要践行创新、协同及融合的发展理念,可与区域合作城市的各大高校、会展行业协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营销宣传、参展邀约、跨区域联动办展等方面展开教育合作,共同发力实现互补双赢并提升展会举办水平。
第二,重视双线融合,保障服务质量。鼓励并支持高校招生宣传组与各类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线上会展平台,同时积极拓展线下参展主体资源,以新型信息技术为驱动打造双线展会模式。严格审查参展商资格,为学生和家长匹配真实有效的平台资源,聚焦“会展+教育”的新兴商业模式,提高“线上+线下”交流会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融合先进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教育类博览交流会智能化服务模式体现在会展业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教育行业展前市场、学生与家长行为及需求的调研和展前准备工作及展会期间的后台管理工作。应注重人性化服务,更加重视家长与学生的体验,让家长与学生在交流会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性要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并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主需求对接相匹配的招生信息与资源,设计有效的服务方案。
探索教育类博览交流会服务模式创新、培育“会展+教育”发展新兴动能,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要积极引导会展业跨界跨区域合作,重塑会展产业价值链,应用新技术、激发新活力、催生新业态,进而发挥会展业在促进教育产业发展、释放咨询市场需求、扩大教育国际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