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推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来源:中国贸易报
在本届服贸会上举行的2022年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推出更多有力度有深度的开放举措,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务实合作。
方星海介绍,中国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和香港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三项扩大两地资本市场务实合作的新举措。一是扩大沪深港通股票标的,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外国公司和更多沪深上市公司股票纳入标的范围。二是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研究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加快推动境内国债期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两地协同发展。
对此,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介绍,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加强与国际投资者沟通,及时传递政策信息,稳定外资预期,取得良好效果。1月至8月,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入A股632亿元。截至8月26日,境外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为317.55亿元,在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PTA期货、20号胶、棕榈油、国际铜、低硫燃料油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合计212.97亿元,外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明显韧性。
曾圣钧认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运行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显著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积极参与。
今年以来,为提速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推动内地与香港股市强化互联互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多个新政。3月25日,沪深交易所联手发布《与境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上市交易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指引,推出双向存托凭证(CDR、GDR)模式,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鼓励境外优质主体境内融资。4月8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修订形成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登记、存管、结算业务实施细则》,6月13日起正式实施,根据主场原则规范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登记、存管和结算业务。6月28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布联合公告,决定批准两地交易所正式将符合条件的ETF基金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并于今年7月4日起开始实施。
曾圣钧表示,以往沪深港通主要标的是内地和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新举措落地后,在香港上市的外国公司也将纳入沪深港通标的,会有助于香港吸引更多全球各地企业来港上市,继续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曾圣钧说,自2004年推出个人人民币银行业务以来,香港一直是境内跨境人民币政策的 “试验场”。截至2021年底,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处理约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每日结算量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在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也超过了8000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约60%。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定价、投资以及内外交互的重要市场,中国证监会拟推出的人民币交易柜台,正是要用好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优势,丰富港股通交易规则,既有用港币计价的交易柜台,也有用人民币计价的交易柜台,从而更加便利投资者选择币种下单,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动能。
由于香港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新举措实施后,不仅可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还可以让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持有离岸资产。今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香港与内地“互换通”业务,同时建立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常备互换安排,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00亿元人民币/5900亿元港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9400亿元港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将会是继跨境理财通、债券通、互换通后的又一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通政策改革,也将会为大湾区银行机构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客户的机会。”曾圣钧认为。
此外,国债期货市场作为国债二级市场的派生交易方式,也发挥着活跃国债交易、完善证券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2020年2月14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的公告》,政策性的松绑取得初步成效,国内期货交易量稳步增长,交投活跃、日均成交量加大。
曾圣钧表示,数十年来,香港期货交易保持稳步提升,2021年香港期货和期权日均成交量120万份,同比增长3%。中国证监会在香港推出国债期货,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香港金融市场产品,为国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藉此更深入地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大潮当中。对我国来说,这也是衍生品业务互联互通的重大突破,不仅可以助力国债发行,同时也代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