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10月18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第二场集体采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各代表团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回答记者提问。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求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表示,减量发展首先是发展,只不过是在要素投入上,该减的要减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减量发展是北京这十年来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从城市功能布局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个大局出发作出的一个选择。这几年,北京实施了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天津、河北形成了协同发展态势。
天津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表示,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地有自己的定位,同时在发展当中还要注意协同性。比如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方面,天津和北京、河北形成一个有效的衔接、错位,北京突出自主创新、原创,天津承接孵化、中试,并和河北联手进行产业大规模拓展。再比如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方面,天津的金融创新主要是在融资租赁和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方面,在天津注册、运营融资租赁的企业很多来自北京和河北,天津东疆港保税区现在已经成为融资租赁的高地。
河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表示,把改革创新作为最重要的动力,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得非常快。上半年,河北承接京津技术合同转移交易额增长39.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的企业由5800多家增加到了1.5万多家,企业家创新意识非常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长了29.7%。
上海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上海将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各展所长、相互赋能,把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地推向深入。”
江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表示,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省份,在参与和推动这个战略实施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构建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系,密切跟进国家规划纲要,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二是持续增强制造业优势,积极打造一批集聚型“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同时为推动每一条产业链做大做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努力推进一批重大事项,如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近年来,浙江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浙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表示,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社保卡异地共享、文化旅游等1000多个项目可以通用“一张卡”。另一方面,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优势,牵头成立企业家联盟,携手创新、共拓市场,民营企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安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强表示,安徽融入长三角得到的政策红利最多、受益最大。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发挥安徽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向经济主战场,共同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共克关键核心技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筑公共安全防线。“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强化创新协同,深化产业协作,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郭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