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6版:法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6版            法律
 
今日关注

2023年2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截至2022年底,我国知产保险覆盖企业超2.8万家,业务规模逾1100亿元

让知识产权不再“裸奔”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南

知识产权保险,让智慧财产不再“裸奔”。

“知识产权保险最直接的用途是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和维权的成本。”罗思(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研究部负责人田艳阳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联合发布《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公布了阳山水蜜桃成功维权的案例。2020年6月,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向无锡人保财险投保“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保障内容涵盖桃农协会为维护阳山水蜜桃品牌而产生的法律费用、调查费用,以及广大授权企业及个人因侵权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有了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作为后盾,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委托律师团队,联合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累计起诉9起涉阳山水蜜桃的侵权案。当年12月,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其中一起案件宣判,桃农协会获赔12万元。案件诉讼费、调查费等维权成本由人保财险理赔,共6.4万元。该案成为保险公司对地理标志进行赔付的全国首个案例,对于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品牌维权具有较大意义。

“知识产权保险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与发展中,发挥了拓展融资渠道、提供风险保障的双重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说。

我国自2011年开始探索专利保险相关工作,目前知识产权保险已经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也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各个环节。截至2022年底,全国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相比于10年前,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险规模已经翻了近80倍,发展速度非常快。”田艳阳介绍说,各地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正在进一步展开,出现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做法,比如佛山市形成了政府统保为主、专利权人自行投保为辅的运营模式,并对这两种投保方式进行差异化补偿;东莞采取“统一投保+无偿托管”模式,由政府优先对高质量专利进行统一投保,同时无偿为托管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预警及维权业务。在一些地区,社会组织也参与到知识产权保险的运作当中,如上海市多家保险公司联合创立了专利保险联盟并具体运营;青岛市的保险、担保、银行等机构成立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服务联盟,共同承担融资风险。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行业共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4695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58%。田艳阳坦言,相比之下,我国知识产权保险规模较小,同时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中小科技企业是目前政府引导的保险产品推广的主要对象,但这些企业对于知识产权风险认识不足,保险意愿并不强烈。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的专业性比较强,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足,而可供研究的相关案例也较少,这都会影响到保险产品开发设计以及后续推广。

此外,受到知识产权无效宣告等程序设计的影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授权或注册后仍存在失效的可能性,也给其价值评估工作增加了一定困难。

从知识产权保险国际发展的角度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发展专利保险,目前已经建立了范围广泛、成熟的知识产权保险体系。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依据自身发展需要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险工作。

“知识产权保险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的金融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田艳阳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支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有针对性的产品宣传;鼓励和推动保险公司与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运营服务机构的合作;保险公司鼓励员工参加培训进修,招揽知识产权与保险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建立相关精算模型等。

“知识产权保险主要面向知识产权维权能力较弱、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的中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应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建议,推动知识产权相关基础数据的开放共享,为保险公司保费测算、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