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华零售店现状探访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煜
20世纪90年代,家乐福与沃尔玛、大润发等外资大卖场陆续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可谓零售行业的“老兵”。711便利店则是国内首家获得商务部批准开展特许经营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这些商超如今在中国现状如何?《中国贸易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家乐福、沃尔玛和711的北京门店,一探究竟。
家乐福会倒闭吗?
作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巨头,家乐福以大卖场模式风光了十几年,一度进入中国连锁超市前三强。1995年,家乐福在中国的第一家卖场创益家店于北京开业,这种新颖的大卖场模式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同时也成为国内同行效仿追赶的标杆。近些年来,随着网络零售业的腾飞,再加上国内其他大卖场崛起,以大卖场为主的传统商超受到电商冲击。2019年,苏宁易购宣布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80%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并入苏宁易购体系后,家乐福继续进行业务创新。但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家乐福中国的净亏损仍然不低。
上周末,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一家家乐福超市。该超市整体面积较大,大部分的货架早已空了。店员告诉记者:“店内只要是贴着‘福气心选’蓝色标签的商品都不可以用购物卡购买。”记者观察发现,目前该店内大部分商品货签上都贴着“福气心选”标签,只有个别商品没贴。可以使用家乐福购物卡的商品已经被抢购一空。部分散装糖果、洗发水等洗护商品依然可以使用购物卡付款,货架旁有顾客正在选购商品。
正在选购商品的孔女士告诉记者:“虽然散装糖果可以使用购物卡,可要买多少钱的糖才能把购物卡用完?可以刷卡的洗发水、沐浴液单价又太贵,一瓶500毫升左右就要一百元左右,甚至更贵。买起来心疼,我不想买。”
家乐福的收银员向记者透露:“很多顾客都推着装满商品的购物车前来使用购物卡结账,可是等到刷卡时才发现很多商品不能使用购物卡。顾客只能将不能刷卡的商品退还到收银台,选择可以刷卡的商品付款。”
购物卡无法自由购物,也很难办理退卡。用其服务台工作人员的话来说,“留着卡还能买点东西,如果办理退卡,只能退向购卡方,还不一定能收到钱。”
北京家乐福的现象不是孤例,几个月来,全国多地家乐福超市被曝购物卡消费受限,部分货架出现空置现象。
沃尔玛会升级吗?
沃尔玛于1996年与家乐福前后脚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大卖场和山姆会员商店。目前沃尔玛在中国经营多种业态和品牌,包括沃尔玛大卖场和山姆会员商店。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沃尔玛店。该超市占地面积大,一眼望不到头。外部配有停车场,可乘电梯进入超市。据了解,顾客在沃尔玛购物满100元可以免费停车1小时。顾客向记者表示:“1小时对于普通购物来说完全足够了。”
沃尔玛超市内各种货物琳琅满目,货架陈列满满当当。蛋糕烘焙区自有品牌沃集鲜的麻薯、蛋糕卷、芝士蛋糕、提拉米苏等甜品,因价格不贵、口味较好,备受顾客青睐。
据了解,去年9月,沃尔玛中国宣布全新升级大卖场全球购业务,并引入约300种极具价格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和中高端日常热销商品,涵盖美妆、个护、母婴、营养保健、酒水冲饮、汽车用品等,部分区域的订单2至3天即可送达。据悉,这是沃尔玛大卖场近年来商品差异化战略落地的体现。消费者通过沃尔玛小程序下单后,货品从保税仓直接发出,京东物流配送全国,即使在没有沃尔玛门店的城市,也能轻松便捷购买。
711会更受欢迎吗?
711便利店原来的7-Eleven品牌属于美国南方公司,2005年成为日本公司,从1975年开始变更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自从2004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店以来,它很快在很多城市的街巷露面。仅北京东城区就有26家。711使用日本的生产设备、管理模式等延续品牌声誉。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711店,这家711店面非常小巧精致。店铺里陈列的商品虽不如大型商超里种类多,但市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购买的商品,基本都可以找到。早班时间,白领、上班族纷纷来店里购买一份饭团或者包子、玉米等当早餐。便利店也为顾客提供微波炉加热服务。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期间“宅家消费”的增长,711也和许多大型连锁商超一样,开始尝试线上销售。不同的是,顾客即便是通过线上购物平台下单可加热食品,店员也可以帮忙加热后送出,为此深受欢迎。
有报道总结了711便利店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经验:当对手在专心销售商品时,711开始围绕着顾客的生活需求提供服务,成为了顾客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对手热衷于降价促销时,711抓准了顾客的需求做高品质产品,获得了顾客的高度信任;当对手开始担心门店流量时,711已经抢占了线下的黄金位置。
看来时刻关注顾客需求,适时升级服务品质,不断求优求变,才是大小商超和便利店的生存法宝和金刚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