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春季)论坛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钱嘉
2023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春季)论坛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办。论坛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和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共同主办。
2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与会者主要来自部分国家驻华使馆、国家有关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金融机构、涉农跨国企业、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论坛设置主题演讲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分别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主持。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在致辞中说,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是面向国际打造中国高水平专家智库,科学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加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互通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在致辞中说,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围绕粮食安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要课题开展深度研究、贡献方案。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承春表示,近年来,中国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深化农产品贸易国际合作,推进农业领域扩大开放,强化农业贸易投资促进,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华刚林(Colm Rafferty)、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围绕全球粮食安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供应链安全等内容发表主题演讲。
中粮集团对外合作部总监陈刚、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曼努埃尔·桑切斯、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预警救济专家委员会(稻米)首席专家彭超等专家就全球农产品供需、价格等热点话题开展了专题讨论。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预警救济专家委员会首席顾问程国强发布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2023(春季)报告》认为,2023年,全球农业生产、物流运输和贸易秩序将逐步回稳,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环境有望改善,部分主粮供需关系趋紧、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等动向值得关注。
马洪涛在论坛总结中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加强并完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对于科学防范、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等多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加强国内国际市场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为推动国际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产品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出海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农业强国与农产品贸易密不可分:一方面,需要通过进口的弥补作用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当发挥中国的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价值,使农产品的出口进一步高质量化、高科技化。这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