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人才库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实施的第四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讨论时刻牵动着来自港澳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心,一条条建议、一个个提案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今年的两会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的首次两会,也是国家迈向新阶段、香港由治及兴后的首次两会。在踏上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港澳发展的内容再次为我们提供了奋力向前的明确指引,我们倍受鼓舞和激励。”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在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有感而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大湾区建设,在“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大湾区发展动能更强劲,市民福祉持续提升,大湾区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前进。
“在今年两会前夕,香港口罩令已经全面撤销,这标志着香港摆脱疫情困扰,回归正常生活。我们全力支持香港在现阶段全力拼经济、拼发展,为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出一份力。”陈勇表示,他今年也提出涉及人才发展等方面的建议,旨在推动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人才库。
进一步落实拥有香港专业资格的人才到大湾区执业。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为香港专业人士,尤其是青年专才融入内地城市提供了重要基地和平台。陈勇发现,现时香港专才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还存在不少实际的困难和障碍,特别是两地专业资格不尽相同,成为制约大湾区吸纳香港专业人士的主要瓶颈。他说,内地与香港虽已签定多个有关专业资格的认可协议,但不少相关机制和措施尚未较好启动,仅在探讨阶段渐渐推进,实际执行上仍有诸多掣肘,例如专业资格认可、职称对接等机制和措施尚未完善。目前,香港只有律师报考“粤港澳大湾区律师资格职业考试”机制较好,经过认可后凭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在大湾区从事律师执业。
“推动拥有香港专业资格的人才到内地执业,有助带动香港专才融入内地、积极建设大湾区发展,还可通过香港专业人士为内地大企业带来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服务、技术等,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化,可谓双赢。”陈勇说,香港特区政府应趁“通关”热打铁,进一步扩大加快推进香港专业资格到内地执业受认可范围安排,可参考律师的成功范例,将更多的香港专业界别纳入认可范围、放宽执业限制,这既包括会计师、建筑师、注册社工、中医师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互联网、研发、设计、会展等新兴行业,“对于已经实行认受的专业资格,香港特区政府可考虑在大湾区成立跨境专业服务业协调小组,理顺专业人士跨境考试、认证等执行机制,提供行政支持和更方便的办证服务。”
除了方便人才跨境执业受认可之外,完善职前培训也是让香港成为大湾区人才库的重要举措。通过访问和分析,陈勇发现,曾接受高等教育的香港青年大多明白内地有更多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但他们在求学期间往往缺乏机会到大湾区内地的企业参观、交流和实习,三年封关更使机会进一步减少,令他们无法了解到祖国快速发展的情况。待毕业后,他们多喜爱留在本地工作,借此吸收国际经验,但也热衷于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或机构工作,只是不得其门而入。虽然少数人有机会在本地中资企业实习或就业,但由于工作方式、企业文化有差异而需要进一步适应。
面对上述问题,陈勇认为,只要政府、商界(特别是中资企业)、非政府机构及高校高度配合,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陈勇举例说,对于香港本地高校毕业生及持有“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或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的青年人,各方应共同协助他们深化思想认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更充足的职前培训,增加他们回内地参观、交流和实习的机会。各方的资源配对亦要更仔细和准确,以提升毕业生于大湾区创业、就业的成功率。
“若香港能运用自身优越条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指导、配套和支持,各地人才便会视香港为青年人发展事业的绝佳之地,持有IANG签证青年的比例也会增加,长远让香港成为人力资源孵化中心,更能做好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这篇大文章,支持国家和香港经济更大发展。”陈勇说,香港只要抓紧国家为香港发展提供的新机遇,通过落实一系列举措,香港的新一代定能为创造更多经济奇迹,为谋求人民更大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