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7版:代言工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7版            代言工商
 
今日关注

2023年8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光伏风电产业何以领跑全球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毛雯

戈壁滩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货运港口,一箱箱满载光伏产品的集装箱正等待装船;乡村山野,排列齐整的发电板成了“阳光银行”……中国光伏正在“闪闪发光”。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其中,风电装机3.89亿千瓦,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装机4.7亿千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第一,已成为“风光”产业的亮眼标签。我国为何能后来居上?

领跑全球“风光”无限

轮毂中心高度达152米,叶轮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小,每年发电量超6600万千瓦时,能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

这是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7月19日在福建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

这一机组是我国风电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展示。遍布整机的数百个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可感知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数字化跟踪机组的运行状态,还能通过机组智慧“大脑”,进行角度和功率的调节。

这些年来,我国风电快速发展,从陆地到海洋,不断突破环境限制,一架架“大风车”迎风转动。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说,当前我国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明星”行业。

天津滨海新区长芦盐场里,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组件架设在水面上。这是不久前并网发电的世界单体最大“盐光互补”项目——华电天津海晶“盐光互补”电站,每年可产出15亿千瓦时绿电。

在内蒙古,全国首个“风火打捆”外送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华能上都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6月30日并网,标志着中国华能新能源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随着云南耿马东老95兆瓦光伏、青岛曹城山49.8兆瓦风电等一批项目并网发电,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6亿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

关键技术自主突破

当前,我国光伏风电产业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巨大跨越。

回望产业发展历程,用“披荆斩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经历了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阶段,通过国际合作快速缩小差距,博采众长,最终实现赶超。”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说。

“坚持创新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以晶科为例,我们拥有近200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过去一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就超过了55亿元。”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凭借持续的研发高投入,过去3年,公司先后22次在电池片转换效率和组件效率方面突破行业量产或实验室测试纪录,结合硅片薄片化、银浆、胶膜等关键材料工艺优化等举措,持续提升一体化成本优势。“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创新生产模式,计划在山西规划建设56GW一体化大基地项目。该项目是行业内首次将拉晶、切片、电池和组件环节进行整合,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人力、物流和仓储等成本。”

李创军说,目前我国风电领域在机组大型化、漂浮式风电等方面实现对国外先进水平的反超,大功率机组主轴轴承、超长叶片等关键部件不断取得突破。晶硅光伏技术持续迭代,自主研发的钙钛矿电池效率达26.1%,刷新世界纪录。

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介绍说,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有力的政策扶持、全面的市场竞争和全链条的技术创新。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启动实施送电到乡项目,大力支持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系统,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并培育了首批国内光伏设备制造和工程企业。2005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在总量目标、分类电价、费用分摊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此外,通过推行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实施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等,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推动光伏产业全链条技术创新和成本快速下降,助力光伏电站在“十三五”末实现平价上网,摆脱补贴依赖。近年来,我国还加快发展城乡屋顶光伏和各类“光伏+”模式,推进建设沙漠戈壁荒漠风光大基地、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创新各类光伏利用场景,推动光伏走向全面普及发展的阶段。

在产业政策加持下,光伏风电市场近10年来一路高歌,大量资本随之涌入,行业发展迎来黄金阶段。

“在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未来应继续发挥好新能源产业链全、超大市场规模等优势,推进电力系统新能源占比不断增加,构建以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赵勇强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