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穿透式监管,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
确保全社会公平分享人工智能的机遇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伟伦
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到发展监控和变革商业模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新动力。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不断使用也逐渐被各行业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开发与投资更需要审慎地探索和应对,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引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日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投资论坛聚焦这一热点话题。
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盛秋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发展人工智能。创新才能推动进步,在投资促进4.0时代,引入人工智能这一新变量,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数字技术,有利于进一步加速精准、可持续投资的蓬勃发展。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绿色持续发展,促进共同治理。ESG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态治理观念不谋而合,以人工智能视角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协同生态,瞄准农业、制造、服务等行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促进ESG标准化、适应化、强监管化,助力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高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三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蓄发展动能。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要强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采取务实行动,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推进全球疫后复苏,提振经济发展势头,为全球发展事业注入新功能。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疫情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投资的年度资金缺口已经达到4.2万亿美元。若不采取行动,这一缺口还将继续扩大,加快可持续融资,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人工智能现在被置于这一转变的中心。未来,人工智能有能力和潜力彻底改变许多行业,并且为可持续投资创造新的机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兼执行干事邹刺勇在论坛上表示。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可以为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约80%做出贡献。对此,邹刺勇指出,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确保全社会可以公平分享这一利益,要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利用人工智能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机遇。
“首先,我们应有效履行义务,引导制定全面的政策以及框架。其中不仅要推动数字包容性,还要促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广泛采用。其次,各方要努力与巴黎协定所设定的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就要求将投资战略转向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和举措上来。最后,也应同时关注解决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隐私问题等。”邹刺勇建议。
中国证监会原党委书记、主席,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尚福林指出人工智能蕴藏的巨大机遇,也同时指出了一些隐忧。一方面,人工智能为可持续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供给端和需求端能够实现更精确的匹配,让我们能更高效地管理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也正为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尚福林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当中,数据隐私、算法公正、就业变革等问题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确保其发展符合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要持续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穿透式监管,鼓励引导企业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妥善管理大数据,完善行业治理,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跨界治理,通过共同携手努力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尚福林说。
“人工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以及消费,并且深入地融进了我们的社会当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论坛中分享到,在华期间,他有幸看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进展。不过,也需要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必须是负责任的,并且符合道德理念,保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随着ESG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工智能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主动选择。”尚福林建议,企业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尤其需要正视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挑战和风险,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加强合作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