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毛雯
![]() |
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近日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以“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业界人士为推动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更加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建言献策。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致辞中说,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农业贸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积极推动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和农业贸易发展,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有祥强调,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各国应加强贸易政策对话协商、农业领域开放融通、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和农业发展援助合作,助力早日实现联合国零饥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世界贸易组织(WTO)副总干事波冈表示,中国在消除饥饿人口方面的经验证实了贸易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宗旨是利用贸易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希望与中国一道,通过贸易持续发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在“我与农业贸易这些年”成果发布环节,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马洪涛说,今年是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成立20周年、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成立35周年,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立足谈判、研究和贸促三大职能,推进各项工作,形成了一批成果。其中,《农业贸易研究》创设20年来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已经成为领导决策重要内参,《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聚焦中国农产品贸易,成为该专业领域的品牌文献。
会议期间正式发布了《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介绍了202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情况,分品种、分地区阐释了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总结了农业贸易谈判、贸易救济和贸易促进的总体进展,回顾了主要贸易伙伴及世界农产品贸易情况。
据悉,2022年,尽管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均显著放缓,中国农产品贸易仍实现了强劲增长。年内农产品出口额98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进口额2360.6亿美元,增长7.4%。分大类看,出口额居前五位的农产品依次为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和饮品类,进口额居前五位的农产品依次为油籽、畜产品、水产品、谷物和水果。
在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宋聚国主持的、以“气候、环境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主旨报告环节,业内人士就气候、环境与粮食安全展开讨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对近年我国重要农产品国内外产销格局作了分析。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振伟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必须重视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农业经济与政策专家柯炳生就“中国粮食安全的新变化、新思考”作了报告。
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现状如何?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梅旭荣称,农业碳排放是生存性、基础性排放,中国农业是以较低的碳排放强度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的供给,我国粮食产量和种植业碳排放开始脱钩。
“目前全球食物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全球粮食安全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介绍说,在气候变化战略指导下,粮农组织2022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支持广大成员国聚焦农业食物体系的转型。近年来,粮农组织加大对成员国的支持力度,帮助各国从绿色气候基金和全球环境基金获取开展气候和环境研究所需要的资金,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主流,加强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管理,促进水产食品体系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林业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当天还举行了三场专题报告,嘉宾围绕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农业治理、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与环境可持续等话题开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