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商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商贸
 
今日关注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引进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链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童政

近年来,广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把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战略牵引,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加强对东盟跨境产业合作,持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有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集聚优势不断凸显

投资400亿元的翅冀精品高效钢材、30亿元的梧州永达集团不锈钢1780mm高端轻工板材、30亿元的简一陶瓷智能生产线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投资200亿元的建晖林浆纸一体化、60亿元的沐邦高科光伏电池等一批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国光新能源汽车智能音响、鑫峰年产50万吨再生铝合金高端智能化产业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作为广西东大门的梧州市,如今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

今年以来,梧州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靶向招商指挥部统筹全市“5+2”重点产业,深入实施面向大湾区靶向招商、驻点招商工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半年,梧州市招商项目到位资金490.9亿元,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额655.4亿元,其中,来自大湾区项目到位资金241亿元,占全市招商项目到位资金近50%。

与梧州相邻的贵港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打造纺织服装和电动车两个千亿元产业。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目前已入驻相关企业250多家,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初现雏形。2022年贵港全市生产整车172.6万台,同比增长45.5%。预计2025年可实现年产整车500万辆、出口100万辆。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信厅规划处副处长黎慧介绍,经过努力,广西从长江经济带引进了桐昆、恒逸、华谊、青山、华友等一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了瑞声、惠科、格力、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有力带动了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壮大。

“补链”补出新优势、“强链”强出竞争力、“延链”延出新价值,广西目前已形成10个千亿元产业。其中,冶金、食品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汽车、机械装备、石化化工、高端金属新材料等九大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效应显著增强,产值达1.9万亿元,占比近80%。2022年,汽车产量177万辆,占全国6.6%;新能源汽车产量67.4万辆,是2020年的3.7倍,占全国比重约9.5%,跃居全国前列。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日前在南宁举办,围绕新能源汽车与机械装备、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石化化工、高端金属新材料、新型生态铝、电子信息、光伏、轨道交通等广西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地市推介、行业解读、供需对接、项目签约等活动,现场签约项目356个,协议总金额3225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与机械装备专题对接活动上,来自湖北的为华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和南宁市高新区达成签约,计划建设新能源矿山机械用车生产基地。该公司董事长董常舟表示,广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链完善、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正不断增强,加上广西区位优势突出、多项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国家大力支持广西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园区,这些都是企业选择在南宁落地的原因。

“当前,广西围绕‘高端、智能、生态’等主题,通过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与企业共享发展机遇,这和我们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契合。”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熊友军说。

去年,优必选在柳州落地了总部制造基地,布局智慧康养、智慧物流等机器人业务制造板块,推动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向区域聚集。同时,依托广西基地加大布局东盟等海外机器人市场。

产业转移加速了广西新兴产业的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0年16%提高到目前的18%以上,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30%。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三电及核心零部件—整车—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

同时,产业转移也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广西的铜箔、铝箔、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实现量产,不锈钢、电解铜产量跃居全国前三位,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有效提升本地关键零部件配套。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食用油、家居板材、茧丝绸等轻工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冰箱、空调等实现广西制造新突破。

发展后劲加速积蓄

通过发挥自治区“重大标志性工程”“双百双新”“千企技改”三大平台作用,广西加快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每年形成工业投资超3000亿元,一批产业转移重大优质项目落地见效,为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在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钦州市签下了总投资120亿元的恒逸年产80万吨高端纤维材料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产值约115亿元、税收约10亿元,将打造全国最大的锦纶生产基地,与桐昆钦州项目互补,打造“涤纶—锦纶”双链条,推动搭建“钦州—东盟”产业链条双基地运营新模式,为广西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广西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和广东‘双十’产业集群,推动与以RCEP国家为主的境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快构建‘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黎慧说。

目前,广西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等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在国内建立区域生产基地和兼并重组,上汽通用五菱在国内布局了重庆、青岛等产业基地,柳工集团在上海、天津、江苏、安徽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此外,金属新材料、石化、粮油、木材加工等企业在海外建立了一批原材料保供基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