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之二:在细分领域中寻找大机遇
来源:中国贸易报
大型跨国企业在华的举动固然具有风向标意义,但在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大型跨国企业所考虑的因素也骤然增多。与大型跨国企业相比,活跃在细分领域市场的企业则受到的干扰要小许多。我们在今年的调研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外资企业持续深耕细分领域,并从中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今年我们到访北京中德产业园时,发现了一家来自德国的名为浩瀚海慈的公司。这家公司办公场所虽然只有一间办公室,其产品模型也与其他公司共同布置在一间展厅,但他们对开发中国市场却充满信心。
浩瀚海慈的目标是对资源回收领域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布局,包括三大支柱板块,一是引进德国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先进技术;二是致力于循环经济所需高端设备的本土化;三是运营全球再生金属原料回收B2B电商平台METYCLE,便于中国进口其他国家的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之所以选择落户中国,是因为浩瀚海慈看中了中国在金属资源回收领域的大市场。该公司基于中国钢铁产能总量位列世界第一而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率偏低的现实,认为发展金属资源回收有广阔市场空间。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使很多可再生金属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电池结束生命周期而回到回收循环中。这为该公司发挥其优势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像浩瀚海慈这样看好中国细分市场的企业并不是少数。许多企业通过在进博会创新孵化专区亮相或参与相关路演活动,来不断扩大其知名度。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大多是隐形冠军、科创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强,对细分市场十分敏感。这类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研发型进入,这些企业要么在中国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要么将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企业,这会形成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培养中国相关行业人才;第二种是供应链型进入,即这些企业将生产部门布局在中国,或者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第三种就是市场型进入,他们更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
细分领域外资企业在华积极拓展业务,给我们吸引外资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即除了推动改善国际环境之外,还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吸引细分领域外企来华发展,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以吸引知名跨国企业来华投资。这就需要针对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性来构建软环境,出台普惠性政策,让这些企业更好地在中国市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