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助力京津冀优化营商环境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讯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在雄安新区举办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地方行活动,介绍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构建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首善示范区、先行区有关工作举措和进展成效。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梁心新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京津冀三地政府签订《关于知识产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会商议定书》,促进创新要素在京津冀自由合理流动,推动三地共建知识产权协同发展首善示范区、先行区。支持开展地方知识产权立法实践探索,京津冀三地均完成知识产权综合立法。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和资源共享,指导三地建立共享技术调查官信息库。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优势地区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保护示范区建设,确定天津市滨海新区为首批10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之一,在京津冀建设平谷大桃等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带动京津冀整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支持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等11个城市(城区)率先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示范建设,有力支撑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建立企业‘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力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6个京津冀地区的优秀案例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为各地更好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在提升转化运用效益方面,将京津冀三地纳入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支持省份。指导三地深入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在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鹊桥”,实现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数据在三地共享。截至2022年,支持京津冀三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2家、优势企业491家,打造出一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强、转化效益高的企业标杆。2023年,支持在京津冀地区和雄安新区建设7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涉及光伏、现代化工、能源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网络安全、核能等多个重点产业,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有力支撑。(汪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