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2版            要闻
 
今日关注

2024年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泉州:赓续“海丝”情缘 书写商贸传奇(新春走基层)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禹松

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在唐朝,这里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古称“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节临近,《中国贸易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不一样的“海丝”印记。

农历腊月廿三是中国北方的传统节日——小年。这一天,位于东南沿海的泉州同样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市场里,各式各样火红的花灯和春联挂满店铺。道路旁,等待售卖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早早被店主摆在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妆点着冬日里的城市。

然而,与其他地方的人们喜欢静静地种植鲜花或将其摆放在家中不同,泉州人爱花却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静赏。不少市民将鲜花一朵一朵地插满发髻。从远处看,五彩缤纷、争妍斗艳,仿佛一座行走的“花园”。

作为泉州市一项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名为“簪花围”的头饰是当地蟳埔女的典型特征之一。蟳埔是泉州市内一座以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为主的沿海渔村。因为与汉族风俗不同,当地渔家女远近闻名。

蟳埔女的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髻,髻中横穿一支“骨髻”,插上几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圆髻的最外围就是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的整齐的花环,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不一而足。这些花种类很多,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其中以素馨花最为有名。

据说,素馨花古时叫耶悉茗花,源于古波斯语yasmin的音译。与茉莉花同科,枝叶绵软如垂柳,也被称为“大花茉莉”。

根据当地传说,南宋灭亡后,阿拉伯人蒲寿庚归顺元朝。其兄蒲寿晟隐居在东海云鹿村,开辟了一座私家花园——云鹿花园。此后,兄弟二人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各种名花,其中就有素馨花。

1342年,元顺帝在位期间,非洲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泉州,亲眼看见“城内每户必有花园及空地,房屋即在其中央”。在那时,从阿拉伯引进的素馨花就已在泉州得到广泛种植。

元末明初,传闻蒲寿庚后裔为避祸,改姓为卜,在云鹿村种花卖花为生,当时就将素馨花卖给蟳埔女。如今,云鹿花园已不存在。云鹿村村民保留了种花的习惯,他们每天载着鲜花到蟳埔市场售卖。也有很多人特意跑到村里来买。蟳埔女所用的鲜花就来自这里。

如今,在泉州古城的繁华闹市,美丽的“簪花围”已不再是蟳埔女的专属。在紧邻开元寺的西街商业街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游客每走几步就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年轻女孩儿头戴“簪花围”从身旁袅袅地走过。部分敢于尝试的男士头顶“簪花围”带来别样风情。

除了“簪花围”,泉州另一种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同样与“海丝”密切相关。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表示,刺桐港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商业港口之一。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泉州既是“光明之城”,象征着无尽的财富和异域的天堂,也代表着东方,是当之无愧的海洋商贸中心。受此影响,从那时起,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仰不同的人们便相聚在这里。

今日,位于泉州古城内的涂门街北侧,一座主体风格为伊斯兰穹顶式样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藻井装饰风格的门楼格外惹人注意。这座通高12.3米、基宽6.6米的建筑便是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的入口所在。

步入寺内,门楼西侧的奉天坛里,几根圆形石柱默默矗立在阳光下。壁龛上的经文记述着从海上远航而来的商人对于平安开展东西方货物贸易的美好追求。

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清净寺是宋元时期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物证。它见证了公元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盛况。

自西向东,走在涂门街上,除了清净寺,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古代锡兰王子后裔生活过的旧居、民间信仰的重要象征关岳庙等建筑依次而立,相隔不过数百米。千百年来,佛教、道教、妈祖、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等信仰在泉州和谐共处。泉州在保留了当地文化多元性的同时,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

作为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入选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洋文明的持续浸润,让这座东方都市缓缓展开新的画卷。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拉美,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心联通”,搭建起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共建国家携手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根据泉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泉州市2023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1729.52亿元,占外贸总值的比重为66.5%;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124.00亿元,增长21.0%。

2023年12月份,泉州市进出口总额234.97亿元,同比增长2.2%,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7.5%,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8.8%,手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家用电器等“老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24.7%。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海洋与世界深度连接,泉州赓续着“海丝”情缘。商贸交流与文化旅游的日益热络,也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