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璀璨的市场上立足
来源:中国贸易报
![]() |
我们打开世界基础设施地图,到处闪现着“基建狂魔”的身影:从国内的港珠澳大桥到海外的雅万铁路、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中国基建企业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人们惊叹不已的同时,也让机械工程行业走到国际竞争的舞台上。
目前,中国的机械重工行业可以用“群星璀璨”来形容,“挖掘机指数”成为经济指标之一。每当机械重工厂家的一台设备出厂,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就更响一分。
长安重工在这一行内算不上很大的企业。从级别上来看,长安重工是央企中国铁建的三级公司;从发展历程来看,该公司于2018年由中铁二十局集团的机械公司和物资公司重组而来,是成立仅仅5年多的年轻公司;从体量来看,它如今尚不能与三一重工、中联重工、山河智能、徐工集团等公司相提并论。然而,与其体量和资历不大相称的是,该公司生产的多项装备占领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研发的冲击压路机已占据国内85%的市场份额,出口至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安哥拉等亚非欧15个国家。
在机械工程设备这个相对传统且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年轻的长安重工是怎样突围的?
我们将在缓缓打开的卷闸门后探寻答案。
车间大门刚刚打开,长安重工智能制造分公司新能源车间主任柳霄就马上迎了出来。他介绍说:“新能源车间负责生产的产品有电动出渣设备‘三件套’、新能源矿卡。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以销定产,可以针对不同的工况,为用户进行个性化生产。”
在105吨新能源矿用自卸车的组装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进行电机搭装、变速箱检验、控制系统调试等工序。柳霄介绍说:“这一款车是在95吨的版本上升级而来,载重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可达7至10小时。与乘用车一样,新能源机械设备发展空间同样广阔,而且具备某种优势。例如,这些车辆不仅可以实现重载下坡、反向充电,而且在范围相对有限的作业空间内布置充电设备,从而满足用户提出的续航要求。”
在新能源电机车的生产线上,龙门吊不断将巨大的毛坯件运来,铆焊工位上火花四射……在经过下料、成型、铆焊、装配等十余道工序之后,一辆辆新能源电机车便成功下线。这批订单不久将出口至中国台湾地区。
答案已经十分明了——长安重工深耕的是新能源赛道。
近年来,当新能源车正在汽车行业掀起一阵阵时尚风潮时,工程机械等领域的绿色能源渗透率还比较低。有数据显示,国内隧道施工装备中,新能源装备的市场占比不足0.1%。面对行业内无人涉足的大型工程机械电动化领域,刚出襁褓不久的长安重工认为,如果深耕新能源赛道,不仅会与国家“双碳”政策相契合,也会获得蕴含潜力的市场,引领工程机械市场新风尚。
于是,自长安重工组建了5支科研团队分赴通用设备生产厂家、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调研,对燃油设备年均油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充分测算,将“零碳排放”“纯电节能”视为产品核心理念,确定了“理念植入+清洁能源+组装智造”的努力方向,启动国内首例新能源高原隧道装备科研项目。
如今,随着工程建设对绿色施工装备需求的逐步提升,长安重工的新能源产品日益丰富,新能源矿用自卸车、新能源电机车等新能源产品也成为公司创收的主力军。5年来,公司先后研制了15款(型号)新能源装备,其中8款贴上了“全国首台”“陕西首例”的标签;5年来,新能源装备销售创誉国内外46个城市,新能源装备销售额突破20亿元,间接为客户创效100亿元,创造利润1亿元,税收上千万元。
长安重工工会副主席、党委工作部(党委统战部)部长李琳在长安重工的前身之一机械公司工作多年,又亲眼见证了这家新公司的发展。她介绍说:“无论是产品还是管理上,公司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公司业务主要围绕着新能源工程机械设备、钢结构和物资贸易进行,并且拓展了光伏、风电业务,加大了创新投入,被国家、陕西省和中国铁建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