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不断探索
来源:中国贸易报
在长安重工总经理周伟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他拍摄的项目照片。那是去年1月刚刚贯通的我国西南地区的最高拱桥——巫镇高速公路东溪河特大桥。长安重工承担大桥所有钢结构制造及现场施工任务,建设过程中首创采用钢管拱智能建模出图技术,研发大直径钢管管内定位组装焊接装置、研制深切斜交峡谷环境下大型构件旋转式轨道运梁装置及方法,解决了深山峡谷钢管拱特大桥制造、运输、安装难题。
这是长安重工进军钢结构领域新的里程碑。从刚进入钢结构市场的零星订单,到目前承揽工程金额突破70亿元,钢结构也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龙头产品。
“无论是新能源产品还是钢结构产品,长安重工锚定国家‘双碳’战略,进行了前瞻性布局,重视战略层面的创新和产品层面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拓展产品种类,才取得今日成绩,殊为不易。”周伟说,长安重工以绿色环保凝核心,以降碳减碳聚合力,以“专精特新”激活力,让企业变成“高效率、高质量、优服务”的代名词。
面对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长安重工的科技创新主要围绕着“两型四链五化”做工作。两型指的是坚持创新型、服务型企业定位;四链指的是打通创新链、补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研发—制造—销售—租赁”全过程链,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巩固传统技术优势,抢占新兴科技领域;五化指的是研发数字化、产品定制化、服务专业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慧化。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研发人员占比4.5%以上、研发费用占比4%以上两个比例不动摇。5年间研发投入经费2900万元以上,设置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攻关、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相继攻破技术瓶颈22项,在新基建、智慧建造、绿色建造等技术领域,实现纯电、混动、氢燃料三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从核心零部件到数智化运营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深入研究高能量密度电池、快速换电方案及大功率高压快充技术,重点解决新能源装备续航焦虑问题,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服务能力及使用效率,用新技术、新产品为客户带来更高的运营价值。
二是产业链条协同合作。长安重工先后与铁一院、铁五院、G7联盟、国机重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宁德时代等行业翘楚组成“创新联合体”,对核心技术难点联合攻关,疏解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痛点堵点,带动全产业链140家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实现储能系统集成能力以及核心部件研制开发能力“双提升”,多方共同开拓大型储能电站,以及风光储充智能微网系统等系列新能源业务。
三是精益化生产管理。长安重工严格落实“3个100%”要求,即产品出厂合格率100%,现场安装、调试完成后合格率100%,售后服务设备维修满意率100%。通过环环相扣的信用信息管理,实现闭环式质量管理,始终做到精益管理、品质制造。经使用测算,新能源装备比燃油设备使用寿命长3万小时以上。
四是打造金牌服务体系。让“技术+管理+服务”成为公司占领市场的法宝,长安重工为用户持续提供全方位及时准确的4S服务和技术支持,全面推行“技术集中研究+分散驻点服务”的模式,为用户提供最放心、最贴心、最可靠的“金牌店小二”服务。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长安重工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谓硕果累累:获国家知识产权授权专利115项,主编发布实施国家标准2部;参与发布实施团体标准1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4部、团体标准2部;填补国内空白4项、国际空白2项,创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水平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