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6版:法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6版            法律
 
今日关注

2024年2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化激发专利转化运用源动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伟伦

“中小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有创新活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月27日举行的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会同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单在专利转化方面,去年就通过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达成许可1.7万项,推动了一批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是科研机构在新时期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工作依据。这一方案提出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进而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该方案也提出了要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专利价值实现;打通转化关键堵点,激发运用内生动力。

王培章介绍说,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以及《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两项配套政策,希望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专利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进专利产业化缘何如此紧迫?记者此前在采访中获悉,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大量“沉睡专利”是我国专利转化的关键堵点。如何让科技创新从象牙塔走向大市场,转化成真正生产力,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则是当前政策端重要关切。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4。但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不愿转”的顾虑、“不会转”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梳理盘活有价值却被闲置的专利成果是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任务。

产业化是专利的生命力所在。我国专利存量较大,创新要素资源丰富,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的潜力,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将能有效激发转化运用源动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专利产业化的生力军,也是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活力源泉。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与盘活高校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助力实现专利价值。”王培章表示,此次即将出台的《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总体思路是: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主线,强化知识产权普惠服务,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建立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按需匹配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等惠企政策,探索形成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并进一步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整体提升。

据王培章介绍,《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体现出“三个结合”的特点。一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存量专利盘活等重点任务相结合。通过引导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推动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有效对接。通过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中的专利技术特长,加快融链入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二是普惠服务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普惠供给,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夯实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基础。在做好普惠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样板企业,通过复制样板经验,引领带动更多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三是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目前专利产业化的困难和堵点,是供需双方缺乏有效对接,供方“说不清”,需方“听不明”,缺少发明人团队、转化服务机构全程跟进服务。为此,《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围绕专利产业化全链条,注重发挥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叠加效应,探索构建供需匹配、精准对接、协同高效、运行顺畅的专利产业化服务体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