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伟伦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在3月4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也多次提到营商环境。围绕于此,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随着国内经济总体稳中向好和各种利好政策加持,企业对经济发展更有底气,对事业发展更有干劲。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看来,企业愿不愿意来一个地方发展,首先要看当地是否有一个贴近企业需求的有为政府。她表示,政府要提高服务效率,使市场更加公平有序,对接各类企业应一视同仁,兑现政策一诺千金,帮助企业一以贯之,最终实现引领本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重庆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以政府有为助市场有效、促企业有利,企业家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严琦说。
“国家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鼓励投资消费的多项政策,随着内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内需持续提振,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发现和创造机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精准部署,处处可见稳健务实的发展底色,相信随着支持民营经济政策持续落地见效,营商环境会更好,大家的干劲会更足。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稳预期、聚人心、兴事业的制胜法宝,也是招财引资、汇集各类资源的强大磁场。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调研建言献策。“我国外资营商环境还存在制度与政策协同性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足等堵点,应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稳外资工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重点关注了外资和侨资的发展境况。
田轩提出,一要健全市场机制,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效应,在政策上保证一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行政干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完善市场主体问题反馈机制。二要在具有重点示范效应的领域树立“标杆”,明确支持外资与民企的态度。三要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比如,建立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突破跨境商事纠纷解决的空间“壁垒”,发挥国际商事仲裁跨境管辖、跨境执行的特殊功能;积极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商会、行业协会、商事仲裁机构等设立国际商事调解组织,构建多元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工作机制等。四要畅通国内外循环,以更高水平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其中要充分利用“进博会”“服贸会”等国家级重要经贸平台,加强对开放政策和投资环境的宣传推介。
针对当前侨商发展面临缺乏相应政策支持的堵点难点,田轩建议,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涉侨涉企政策,及时回应侨资企业家的思想关切,提振侨资企业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要完善扶持政策,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协作,聚焦减税、降费、外贸、融资等领域;配合金融扶持力度,着力化解侨资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政策引导,助力侨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侨资企业利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服务,多措并举吸引海外高端人士回国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近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虽然持续增加,但这部分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够显著。随着全球大环境下风险投资持续低迷,国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难以有效获得外部投资。对此,她建议,政府引导基金应首先起到更充分的带动作用,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研发增添动能;其次,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提升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
“外资企业仍然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渠道,因此还应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在华研发和跨境合作研发。”蒋颖建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当下国际研发合作模式的管理制度,在浦东、前海等地率先试点,再逐步推广。这种各类主体合作研发的模式将能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