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来世博会上看世界!(世博故事会:从伦敦到大阪)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雷鸣
日本世博协会近日组织召开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2024年第二次线上工作会议。日方表示,经动物医学、国际旅游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研究讨论,世博园区允许宠物进入且无需额外费用。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允许携宠物入园。日方称,携带宠物需要遵守以下要求:饲主须年满18岁,人均携带一只宠物;只允许满足特定大小的宠物狗进入园区,特定情况下宠物猫可允许进入,宠物入园必须穿戴纸尿裤;按要求提前提交携带宠物相关书面协议并严格遵守主办方所列其他要求。
此外,考虑到人流量、对动物毛发过敏人群等因素,宠物仅可在2025年5月12日(周一)至16日(周五)、5月26日(周一)至30日(周五)两个时间段入园,共计10天,日入园数为100只。
其实,世博会与动物颇有渊源。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游客就感知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盛会,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盛会。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2010年1月5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10只熊猫宝宝作为“世博大熊猫”来沪生活,成为上海世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许多游客争相与“世博大熊猫”亲近。大熊猫认养人和爱心人士还为“世博大熊猫”献上了生日礼物和美好祝福。
在世博园成都案例馆——成都活水公园,成都方面启动了“成都全球招募熊猫守护使”活动,口号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与成都熊猫零距离”。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参与者,6名“成都熊猫守护使”体验熊猫养护员、熊猫科学家、熊猫医生和保护教育宣传员等角色。
当时,上海还举办了“世博大熊猫集体生日庆典”。活动期间,一部以“世博大熊猫”为主角的纪录片《熊猫宝宝成长日记》与公众见面。该片生动再现了一对熊猫双胞胎宝宝“平平”“安安”艰难的出生历程和精彩的成长经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爱心大使、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宣传大使黄晓明为熊猫宝宝定制了一对特殊的玩具——食物筒,以帮助大熊猫增加活动量和新鲜感。来自四川的一位小朋友用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表达了对大熊猫和上海世博会的祝福。
像人与熊猫和谐相处的类似场景还有许多,上海世博园处处呈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景象:
长江30多种珍稀、名贵鱼类游进世博园,参加“世博会长江水生生物养护宣传周”。游客鱼贯而入,通过仔细观赏体会“鱼之乐”。
中国大鲵亮相世博陕西馆。游客与如此珍贵的动物零距离接触,仿佛听到亿年前地球生物的声响。
在上海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和白莲泾公园,16种140只野生鸟类在此逗留。游客在公园休憩时,可爱的野生鸟类就在身旁栖息。
外国和国际组织的场馆也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幅人与动物开心相伴的图景:
国际组织联合馆世界自然基金会展区,大丰麋鹿的卡通形象赫然在目;
南非馆展示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心动;
在非洲联合馆,树木、沙漠、动物勾勒出非洲大陆生物多样性的风貌;
纳米比亚馆展示了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成就,突出“体验生活多样性”主题。
意大利馆展示粉红火烈鸟、地中海僧海豹、海龟等庞大的动物群如何与美丽岛屿的居民“交朋友”。
有的展馆演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幽默一幕:孟加拉国以动物物种多样性闻名于世,生活着鳄鱼、孟加拉虎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孟加拉馆为与游客充分互动,特设了一个迷你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游客穿上木屐踩上一脚,泥滩上就会留下一个孟加拉虎爪印。
一些展馆还营造了人与动物亲密无间的环境:
厄瓜多尔馆用造景及多媒体技术打造了“群岛区”,游客可通过特殊的望远镜观看巨龟、火烈鸟、蜥蜴等稀有动物,体验人与动物共享自然的乐趣。
凭借短片中展示的袋鼠、袋熊、袋獾、鸭嘴兽、鸸鹋、笑翠鸟、鸟翼蝶等动物,“奇异物种”成为澳大利亚馆的一项主题。这里向游客展示城市动物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园如何缩短人与动物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善待动物,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正行走在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