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周体现首都科技实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钱嘉
5月25日至6月1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的2024年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现场设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科普互动体验、联合展区五大展区,集中展现北京在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其中,医药健康展区和智能制造展区最能体现北京科技实力。
在医药健康展区,多项科技成果反映出北京的“全国医药健康创新源头”地位。
北京唯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和介入手术机器人。据该公司首席运营官田威介绍,造影设备能获取人体内的高清血管影像,手术机器人可根据这张描绘血管走向的“地图”开展手术,胜任常见的心梗、脑梗、肿瘤等疾病手术。产品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
“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神经电极、大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以及运动解码算法,成功搭建高性能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拦截,为新一代神经假肢开发奠定了基础。
机器设备只是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缩影。2018年至今,北京市连续印发两轮医药健康行动计划。去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从推动生物技术占先、发挥临床资源溢出效应、创新产业生态、新冠科研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诞生,加速形成“原创+智造”高端产业集群。
在智能制造主题展区,两款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不需要额外的支撑,可以稳定地全向行走,且机器人的腰部、髋部已实现360度自由转动,能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一些动作。它的胸腔里搭载了智能机器人计算单元,支持类脑芯片等多种芯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置3-8槽位,轻松完成从感知、决策到运动控制的完整闭环。
“智瞰深鉴”智脑人形机器人比“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个头大了很多,能够与环境进行直接交互学习。它能像人一样通过观察、移动、沟通与周围环境感知交互,自主决策并完成一系列任务,具备语音对话等交互功能,适用于工业环境,比如代替人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工作。
当前,智能制造领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北京在新材料、科学仪器、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氢能等多个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构建北京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北京科技周还邀请科技等领域的众多网络大V走进活动主场及市科普基地,开展探访直播,为观众带来独具一格的科普内容。同时举行“科学第一现场”活动,通过深度解读直播,以介绍精彩展项、专家对话、讲解科学知识等形式,展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成果。
作为全国科技周、北京科技周和中国科幻大会连续4年的举办地,北京石景山区正在从活动举办地变身为产业聚集地。石景山区科委主任贾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幻产业是石景山区通过高精尖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石景山区已经集聚了科幻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200多家全产业链企业。
2024年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结束后,将精选一批企业需求强、观众评价高的互动展项,走进科普基地、科技馆、学校、社区等场所和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郊区科普场所,开展科技周专题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