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乘风出海 全球化布局拓展发展红利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高少华
近年来,我国跨境贸易规模稳步增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加速出海拓展海外市场,开启出海新征程。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时隔7年再次将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列入工作任务,同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断消除各国间合作壁垒,持续为企业出海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策暖风吹拂下,我国总体跨境贸易规模稳步提升,2023年进出口总值继续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贸第一大国地位。境内方面,国内企业出海意愿普遍高涨。据香港贸发局公布的《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拓展“一带一路”及RCEP机遇首选平台》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受访内地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一到三年“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境外方面,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持开放态度。
目前,国内各界正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商机。中国贸促会近日表示,今年将开展“千团出海”行动,面向欧美、日韩、东盟、拉美等重要经贸伙伴,组织超过1000批次企业团组赴海外参展和考察洽谈,助力外贸企业拿订单、拓市场。
各地也在积极推出多种扶持举措,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2023年,上海印发《上海市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出台了22条措施,服务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新需求,构筑“走出去”良性生态圈,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
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汇集了210多万种商品,与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义乌出口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005.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上海市义乌商会青年联合会会长翁晓锋表示,青联会将牵头对接义乌市商务局,鼓励并发展青年创业者抓住眼下商贸出海机遇,利用义乌小商品强大的供应链、海关和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开拓中国商品和品牌出海。
据专家介绍,不同于前期聚焦代加工贸易、产品铺货的出海阶段,本轮自“后疫情”时代开启的出海以品牌建设为导向,产业链整体向全球外延,全方位、集群化地塑造中国品牌价值。
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规模化效应,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具备广泛的比较优势。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演进,这种优势将持续为出海企业提供国际竞争力,使其在深度触及新兴国家市场的同时也能不断进军欧美高端市场,其中通信设备、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中国“智”造先行板块表现尤为突出。
记者从上汽集团获悉,上汽推出的首款全球车MG4 EV在海外年度销量达14万辆,成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销冠。2024年,上汽面向国际市场,推出更多新车型、新品牌,其出海战略正从依赖成本优势的“产品出海”,逐渐过渡到依托技术优势的“技术出海”。
另一方面,在制造业经验和技术积累加持下,近年来我国消费品领域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持续提升,既有以服装、家电、家具等外贸出口“老三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夯实品牌出海的先发优势;又有在“后疫情”时代飞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不断丰富外贸服务业态、降低国际贸易门槛,为消费产业出海带来更多元化的可能,持续培育新生力量。
在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SHEIN、Temu、TikTok Shop和速卖通AliExpress)的全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出口跨境电商一路狂奔,将大量的日常消费品快速推向全球各地,“跨境电商+产业带”也成为当前外贸主要形态之一。希音(SHEIN)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希音推出全国500城产业带出海计划,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国300多个不同城市产业带,希音的按需生产“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正在从服装产业向更多产业延展和外溢,帮助产业带上行跨境电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