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印发
发挥知产支撑作用 推进产业强链增效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毛雯
中国贸促会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科学院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鼓励产业界参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国际治理,探索开展相关国际规则的产业影响评估,健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持续发布重点产业国外知识产权相关动态信息。要求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合规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产业知识产权海外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经济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专利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在诸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参与到国际合作和竞争,迫切需要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强化专利在产业链中的强链增效作用,为重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科创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若干措施》从夯实基础、提升效益、强化协同、防范风险4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着力发挥知识产权赋能支撑作用,推进产业强链增效。
《若干措施》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平台作用,培育一批基础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组合,综合运用多种审查模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创造储备。要充分发挥专利导航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实施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发布共享导航成果,提升服务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效能。要加强专利布局与标准研制协同联动,梳理重点国家(地区)和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标准必要专利相关规则,制定出台标准与专利协同政策指引,鼓励重点产业链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若干措施》还强调,从加强专利转化对接和推进专利产业化应用两个环节发力,加速专利产业化进程,提升转化运用效益,扩大重点产业规模。一是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系统,对可转化的专利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和精准匹配,综合运用各类线上线下对接手段,推动存量专利向重点产业加速转化。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资源,实施一批重点领域专利产业化项目,健全完善推进专利产业化的促进机制,探索专利开源等开放式创新和知识产权运用新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型产品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知名商标品牌。
此外,《若干措施》从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产业专利池三种产业知识产权协同方式入手,着力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的知识产权良好产业发展生态。一是要引导企业、园区等牵头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专利信息分析、专利导航、转化对接、投融资、专利池运营以及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组建等方面提供服务。二是要以实现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目标,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以知识产权利益高度关联的经营主体为基础,牵头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链知识产权联合创造、协同运用、共同保护和集成管理。三是要立足全球视野,鼓励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降低专利许可交易和技术推广成本,加大专利池建设运营的政策指导和服务力度,强化专利池产业链整体布局,促进产业有序竞争、协同发展、强链增效。
《若干措施》还提出,从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和加强产业风险管控两个方面,着力增强我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水平。一是要鼓励产业界参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国际治理,探索开展相关国际规则的产业影响评估,健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持续发布重点产业国外知识产权相关动态信息。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合规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产业知识产权海外风险监测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