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博会观展笔记:
见证大国供应链的力量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张凡
![]() |
今天的“贸议天下”栏目关注一下11月26日至3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展链条、展生态、展场景是这场盛会的独特之处,600余家中外企业携手演奏了一首以合作共赢为主旋律的交响曲。
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链博会的创办以及连续举办,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贡献了中国力量。
从首届到第二届,链博会的展览面积在扩大,展示内容在更新,展商数量在增多,其底层逻辑却未曾改变——何为链、为何链、如何链。
由供应链打造的现代生活
伴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在不断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实际运作的供应链早已形成。但作为词汇的“供应链”登上舞台,却是20世纪80年代。
这一概念进一步由英国商业顾问开思·奥利夫(Keith Oliver)推向商业化使用。在那个“世界是平的”这一理念流行的年代,供应链管理也随着跨国公司业务网络的不断拓展,引进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了全球供应链、全球产业链、全球价值链。
如今,供应链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管理,而是延伸到消费端,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过着由供应链打造的现代生活——
没有供应链,你就享受不到早餐的牛奶、面包和奶酪;没有供应链,你就无法驾驶爱车、乘坐火车或飞机环游世界;没有供应链,你就无法畅玩热门的游戏《黑神话:悟空》;没有供应链,你就无法在身体欠佳的时候去医院检查身体……
在本届链博会的先进制造链、清洁能源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绿色农业链六大链条和一个供应链服务展区,就展现了供应链与生活联系的方方面面,为加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鼓与呼。
总而言之,供应链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关乎国计民生,乃至对大国博弈都会造成深远影响。
那么,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供应链实力?学者林雪萍在其著作《供应链攻防战》中提出了三个方面——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
在链博会上,中外嘉宾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
连接力:看好中国的理由
如今的全球供应链,名为“链”,实为“网”,是运行机制极为复杂的一套系统,供应链上任何一点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庞大复杂的系统当中,各节点之间连接得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系统的高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届链博会上全球首创发布的“全球供应链连接指数”显示,2014年至2023年,连接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由0.271上升至0.732,增长170%,处于历史高位,充分说明全球供应链连接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是人心所向。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追求效率的跨国公司而言,哪里的节点最密集,哪里就是他们布局的重中之重。这与产业关联性、互补性和易得性等因素高度相关。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中外企业在中国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在本届链博会上,苹果带着领益、歌尔、裕同、水晶光电亮相,并在展厅鲜明标注——Apple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在中国生产。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现身第二届链博会现场时所说:“没中国的合作伙伴就没现在的苹果。”
拥有强大的连接力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对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品制造商而言,更是迫切希望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工业体系。
住友电工专门在展台摆放了汽车框架模型,并标明其线材等产品被用于哪个部位,以让整车制造商更方便地看到,从而拓展其市场份额。
面向全球供应铁矿石的力拓则是与宝武、博世、小鹏设置了联合展台,讲述了一块铁矿石如何成为钢铁、如何成为汽车零部件、如何成为整车的旅程,写就了一段关于中外供应链合作的佳话。
强大的连接力,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长期合作、相互依赖和利益嵌入等机制实现的。而对外开放,是中国成功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宝贵经验,也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通向未来的法宝。
控制力:应对“脱钩断链”的底气
如果说连接力代表了企业之间互动的紧密度,决定了供应链的效率,那么控制力则代表了企业对关键节点或环节的把控能力。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全球供应链运行的干扰,就考验了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控制力,“卡脖子”一说也随之流行。
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或者环节或许在不同历史阶段也有不同——
在制成品主导全球货物贸易的时代,谁掌握了物流运输,谁就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控制力。例如,在20世纪的前30年里,伊朗与英国因为英伊石油公司的股权和分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尽管伊朗坐拥大量石油,但掌握物流运输话语权的英国下令禁止国际船运公司运输伊朗石油,封锁了伊朗石油贸易的渠道,使伊朗遭受巨大损失。
后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物流运输行业日益繁荣,个别国家主宰全球物流运输业的力量大大减弱。
尽管当下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面临巨大挑战,但这已经难不倒中国企业。在物流运输领域,中国企业已经站稳了脚跟并引领时代潮流。在链博会上,中远集团、中国物流、圆通、顺丰等企业与马士基、联邦快递等国际公司同台竞技,展现了中国物流企业全球化实力。
在中间品主导全球货物贸易的时代,谁掌握产品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谁的供应链控制力就强。例如,在当下,无论手机还是电脑,畅销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芯片,芯片自然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个别国家为了霸权,妄图通过限制技术交流、限制芯片出口等措施推动“脱钩断链”,就显示出一定的控制力。
然而,当下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另一面是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日益重要,特别是数字经济席卷全球,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和个人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供应链可以更方便地延伸到市场端,消费者因素和应用场景因素日益重要,供应链加速重构不得不考虑新的变量。
这也就是说,供应链的控制力不仅仅体现在能不能造出来、能不能造得好、能不能群体制造,更体现在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用得好这两个方面。
在链博会上,我们被中国企业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展现出的数字科技赋能千行百业的场景所震撼:从希迪智驾展示的矿山自动驾驶模拟到强脑科技展示智能仿生手,广泛的应用场景吸引着高通、特斯拉、美光、思爱普等企业纷纷排除干扰因素,积极融入中国供应链产业链,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
这说明,谁的应用场景多、谁的市场大,谁就拥有更强大的供应链控制力。因此,不断改善的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激发民众的消费需求,培育更多的应用场景,都会推动中国不断提高供应链控制力,这也是中国应对“脱钩断链”的底气之所在。
设计力:走向未来的金钥匙
链博会上到底有几条链?恐怕不止“六链一展区”——
在数字科技链,高通、科大讯飞展台展出了其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场景;在绿色农业链,惠达展出了无人机产品,捷佳润展示了AI赋能种植的产品;在健康生活链,GE医疗、飞利浦等公司展出高端设备……链链融合成为链博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成果,而是在连接力和控制力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作设计力,是供应链的创新设计、系统优化和战略规划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设计力被赋予了构筑未来供应链竞争力的重任。因此,链博会也成为观察中国供应链设计力水平的窗口。
在链条构建层面,不仅可以看到众多大国重器的全产业链条,直观展示了链主企业对供应链的规划设计能力,更可以看到“地沟油”变身航空燃油这样的创新之举,不仅延长了原有链条,也为更多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新机遇。
在技术层面而言,供应链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上下游协作创新的生态,这不仅可以让许多企业扬长避短,更产生了许多跨界创新的案例,甚至会诞生新的链主企业,重新定义行业。例如,在本届链博会上,赛力斯集团介绍了“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展现了引领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雄心壮志。
战略层面上的设计力,则体现在供应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这不仅需要企业具备国际视野,更要政府在政策和外交层面的布局。
这方面的典范就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合作的同时,促进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这不仅拓展了市场,也增强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此次参展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就展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如何通过班列,打通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让西部地区由开放末梢变成开放前沿,西部地区的企业也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设计力的提升,是中国应对当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加速重构的重要法宝,只有让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在世界加速推广乃至更新,才能让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稳如泰山。
虽然第二届链博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我们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趋势的研判还在继续,中国企业和政府如何更好运用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方面的优势,在这场大变局中下好“先手棋”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讲好中国供应链故事,也将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畅通继续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