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周边,同舟共进:供应链韧性构建与区域制度创新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石有为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以周边区域合作为支点,正通过制度创新、设施联通与新兴领域协同,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全面完成与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深入实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核心制度支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达16.9%,凸显周边供应链的强劲活力。
一、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夯实供应链合作基础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迭代升级构成了周边供应链稳定的制度基石。从2010年以货物贸易自由化为主的1.0版,到2019年聚焦服务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2.0版,再到当前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3.0版,自贸区建设呈现出清晰的递进逻辑。3.0版谈判的突破性成果包括:首次在协定框架中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议题,将绿色经济合作细化为绿色贸易、可持续能源等优先领域;建立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的标准互认体系,新增竞争政策与消费者保护章节;设立中小微企业扶持机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帮助其融入区域产业链。这些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区域内贸易成本,202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6.99万亿元人民币,双向投资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速超30%,充分体现了制度型开放对供应链的激活效应。
RCEP框架下的规则整合则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原产地累积规则、贸易便利化措施与争端解决机制的优化,推动形成“区域内生产—区域内消费”的正向循环体系。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东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3%,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新型区域生产网络,这一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了“亚洲方案”。
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供应链物理通道
跨境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支撑。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的落地,使区域物流时效缩短30%以上,显著带动沿线经济增值。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农产品对华出口成本降低40%。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则使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的货物运输路径缩短1200公里,2024年通道沿线省份对东盟出口增速达18.7%,凸显物流网络对供应链布局的重塑作用。
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与东盟共同推进的跨境光缆项目、电子支付系统互认平台等,为供应链的“数字赋能”提供了保障。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超20%,中国光伏组件占东盟新增装机量62%,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成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基地,这些成果均依托于数字与实体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三、新兴领域合作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正推动周边供应链向“更现代、更高效”方向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在跨境数据流动中采用“负面清单”模式,建立锂电池组件认证互认体系,启动100亿美元绿色投资基金,这些举措为新兴领域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在数字经济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建的“数字丝绸之路”项目已覆盖10亿用户,东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速达20%,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数字产业已成为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绿色经济领域,中国与东盟在可再生能源认证、低碳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标准协同,推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品在区域内的流动,2024年中国对东盟新能源产品出口额突破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5%。
供应链韧性机制的构建有效对冲了地缘政治风险。中国—东盟建立的关键产品储备共享、物流通道应急联动等机制,在全球供应链波动时发挥了“稳定器”作用。2024年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期间,东盟国家通过区域内产能调配,保障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大量零部件需求,这种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模式凸显了区域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融入区域产业链,例如中国—东盟中小企业跨境数字服务平台已帮助十万余家企业实现线上接单,供应链的包容性与韧性得到同步提升。
四、以供应链合作“压舱石”应对地缘挑战
在周边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经贸合作成为稳定区域关系的核心纽带。以中菲关系为例,尽管南海问题存在分歧,但2024年中菲双边贸易额突破716亿美元,中国连续九年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以“两国双园”为例,双方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经贸利益绑定为政治分歧的管控提供了缓冲空间。供应链的紧密联系能够形成“以经促政、以政稳经”的良性互动,中国可借助RCEP框架将更多周边国家纳入合作网络,通过共同利益的扩展增强区域供应链的抗干扰能力。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东盟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为南南合作树立了“新范式”。不同于传统自贸协定侧重关税削减,自贸区3.0版聚焦制度型开放,在数据跨境流动、低碳认证互认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正在重塑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当美西方推行“小院高墙”时,中国与东盟通过提升自贸区能级,证明了开放的区域主义更具包容性。这种“开放而不排他”的模式正吸引中东、非洲等区域内的国家探讨合作接口,进一步拓展了周边供应链的全球辐射力。
当前,中国需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软联通”与“硬联通”,一方面落实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法律审核与国内批准程序,确保关税减免、标准互认等条款在2025年后分阶段落地;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为抓手,推动供应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对企业而言,应深挖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红利,借力中老铁路等互联互通项目优化物流布局,积极进军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实现自身发展与供应链强化的双重目标。立足周边、放眼全球,稳定畅通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是中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战略支点,更将为世界和区域经济治理提供基于全球发展倡议的东方智慧。
(作者系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