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8版:专题 上一版3
第A8版            专题
 
今日关注

2025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东方主义”到东方美学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万泽玮

中国馆是中国参展世博会的重要载体。从1876年费城世博会首次设立中国馆到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近150年间,从展示传统物件,到展现中国新时代的建设成果,中国馆作为建筑本身,其建筑风格也在历史中演进、升级,从简单刻板的“东方主义”文化符号跃迁成为内涵丰富的展现东方美学的“中国之窗”。

巴勒斯坦裔美国历史学家萨义德认为,过去的西方对以中国在内的东方的想象往往是浪漫化、简单化的,与东方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是一种“东方主义”。在西方主导的1876年费城、1878年巴黎、1904年圣路易斯、1915年巴拿马、1933年纽约等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示逻辑与展品也在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的一位小脚妇女,与来自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巨人、来自非洲的侏儒、来自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等被安排在一处,供游客观赏猎奇,展现出十足的“东方主义”“剧场”感。

旧中国虽然有参加世博会的梦想,但没有太多实现这一梦想的实力。在当时以西方为主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陈也只能尽力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的东方想象,再把西方人喜欢的中国产品带去展出,在西方主导的世博舞台上做好“配角”“点缀”的角色。作为陪衬的中国馆,背后是中国国力的积贫积弱。

1982年的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是新中国重返世博会舞台的开始。中国馆大气方正的门楼融合了古典建筑的彩画,门楼上方则是飘扬的红旗,屋檐上写有中英文双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这时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拥抱世界,而在世博会的舞台上,中国馆也通过自己的建筑,平等地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伸开双臂拥抱崭新的世界。

时光荏苒来到2010年。这一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人跨越百年的世博梦想终于结出果实——世博会首次在上海举办,被称为“中国之冠”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成为那届世博会的“顶流”场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选择代表中国的红色作为主色调,既大气又喜庆。整体建筑既像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结构,又如一件传统汉服冠冕,更似一枚印章,结合下方的地区馆基座又像一个巨型四脚鼎,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斗拱、冠冕、印章、大鼎都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符号,它们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中有机结合起来,向前来参观世博会的观众们展示着首次成为世博东道主的中国的不凡气度。

接下来的三届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也各有特色——

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外观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歇山式造型结构,并辅以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营造出“群山”似的艺术效果,集中展现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就、传统农耕智慧以及对未来农业的探索;

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外观以商周时期的“太阳神鸟”为核心设计元素。标志图形抽象化太阳鸟的翅羽,象征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也隐喻中国在传统能源转型、新能源开发、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进取姿态;

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取形于中国传统灯笼,主体建筑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的透明玻璃模仿灯笼龙骨,与花窗格等传统元素相结合;内层的活字印刷字模矩阵白天为红色,晚上会随灯光秀变换色彩。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光明、团圆、吉祥和幸福,中国馆如此设计,寓意世界各国在世博会平台上欢聚沟通,共同追求繁荣发展。

时间来到2025年,国际格局广泛重组,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加剧,世界正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期。如何实现一个超越挑战,“焕发生机”的未来,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55年前世博会造访亚洲的第一站大阪,中国将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答案是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中华书简”,这座建筑展示着中国对“未来之问”的回答。

“中华书简”的设计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他此前曾这样介绍自己设计的灵感来源:“之前在敦煌我了解到,在很久以前就有大量书简从长安城传播到西域边关。片片竹简串接成卷,便于携带和保存,阅读时渐次展开,简顺绳软,自成曲面。中国馆此次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书简的打开模式,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徐徐展开的感觉,展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记忆。”

“中华书简”的建筑风格中,中华文化的符号可谓无处不在。

中国馆外墙上的119句中国诗词名篇包含四书五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百闻不如一见”“见贤而思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

而在馆内,建研院设计团队借用坡道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串联在一起,疏密有致、明暗有度。

通过中国馆的建筑和展陈,中国馆对如何建设“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这一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不是仅仅来自未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成长的信念,就是实现“焕发生机”未来的钥匙。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1876年的过去,中国馆的建筑风格随着时间不断演进,从迎合西方“东方主义”想象的中国馆,到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中国馆,再到用自己的历史和现在去回答“未来之问”,充分体现东方美学的中国馆,世博大舞台上中国馆的演进背后,是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从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被欺压到主动为世界提出中国方案,一个越来越自信的中国,是中国馆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