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产权“链”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合作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齐宝鑫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链博会在北京举办。链博会自首届举办起便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首届链博会即设立知识产权与法律服务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并延续至今,第二届链博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设展并全面推介其全球服务体系,第三届链博会更是创新性地开设先进制造链(创新链专区)。
激活创新转化链:
创新链专区打通转化梗阻
知识产权转化是让实验室里的专利技术走向市场,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但是我国专利转化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研究机构的转化率也只有13.3%。这意味着在现实中我国知识产权转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梗阻,“不会转、转化难、效率低”等操作困境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分散和商业运作困难更是一道道瓶颈。
如何破局?第三届链博会新设立的创新链专区作为以知识产权转化为核心的专区,汇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三大头部技术交易平台等机构和企业,并设置三大板块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指引。
其一,制度保障板块,展示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的引领效果和关键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展示覆盖68万条存量专利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利盘活系统。该系统对高校及科研机构尚未转化的有效专利进行全面的盘点,再进行市场评价与筛选,最后汇总出高价值专利载入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通俗来说,这个平台就是“月老”,任务是精准地将专利匹配给可能需要的企业。一旦“牵线”成功,实验室中“沉睡”的专利技术也就“醒过来”,实现真正的知识产权转化,变成切切实实能够创造价值的东西。
其二,载体支撑板块,展示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展示创新产品应用的迭代场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展示产品在现实场景中的表现以及用户真实反馈,连通研发端与应用端,以“目标导向”推动产品创新,实现市场真正所需要的迭代,进而促进创新成果高效、畅通地转化。
其三,服务协同板块,展示创新所需要的资本、人才、服务和文化条件。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交所科教中心三大交易机构齐聚一堂,展示其“看家本领”:专业的专利价值评估、高效便捷的交易系统、专业的咨询服务以及经过验证的成功案例。三大交易机构将作为桥梁,精准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促成技术合作,推动知识产权转化。
此外,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进行进一步合作。通过链博会的展示与交流,国内外企业打破“信息差”,相互了解后可以通过签订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形成“专利池”,打造专利共享库,破除技术壁垒,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脱离“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桎梏。
织密产权防护网:
保障创新行稳致远
除前述本届链博会先进制造链(创新链专区)外,链博会仍沿用知识产权与法律服务工作站机制,为知识产权的转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工作站将提供全方位的预防工作,不仅系统性地宣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核心法律法规,更提供知识产权申请服务,为参展企业构筑起周密的知识产权防护网。
另一方面,工作站将建立高效的维权机制,制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关于参展项目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对链博会期间发生在展馆内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纠纷的处理提供办法指引。投诉人现场提交完整、合规的材料,工作站审核完成后,会及时通知被投诉人。被投诉人需在24小时内证明其被投诉参展项目不涉及侵权,否则应签署《承诺书》,并主动撤下被投诉的参展项目。这样的24小时快速维权机制,可帮助被侵权的参展商实现有效维权。
无论是创新链专区的新设,还是知识产权与法律服务工作站的沿用,无不反映出链博会在打通知识产权转化梗阻、保障技术创新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知识产权为媒介,通过存量专利的盘活、研发端与应用端的连通、技术交易机构的服务、工作站的护航,链博会真正实现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合作共赢。
(作者系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