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5版:第三届链博会·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5版            第三届链博会·企业
 
今日关注

2025年7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百年嘉吉遇上链博会:

演绎农业全产业“数字交响”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兰馨

在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吉”)以216平方米的展位,构建起一个融合视觉冲击与产业思考的空间。作为拥有近160年历史、业务覆盖70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巨头,嘉吉的展示恰似一部微缩的产业进化史——从海洋船模的动态演绎,到裸眼3D的沉浸式体验,再到餐桌上的一块牛排,每一个场景都在诉说着“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故事。

当航运网络遇见数字技术

嘉吉展位设计了“海洋+船模”场景区。LED直角屏上波光粼粼,3D打印的货轮模型静静停泊,工作人员随手点开屏幕上的航线图:“这条从巴西到中国的航线上,我们的船队正在尝试生物燃料。”这种“硬件展示+数据讲解”的方式,让抽象的全球粮运网络有了温度——能看到货轮如何穿越赤道,也能知道每艘船的碳排放降低了多少。

而在隔壁的半封闭式空间,裸眼3D技术正演绎着更宏大的叙事。当观众步入其中,一段60秒的影像没有炫技,仅用最朴素的时间线,就串联起嘉吉对产业链韧性的理解。

两条主链上的万亿生意

如果说视觉展示是“形”,那么产品矩阵就是“魂”。嘉吉的展区用“大豆链”与“玉米链”串起所有展品:左手边展柜里,喜食家食用油的透明瓶身映着灯光,旁边的说明牌写着“从东北黑土地到千家万户的餐桌”;转身看向另一侧,PetMaster宠物食品的包装上,一只猫正盯着镜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猫粮的原料,可能就来自榨油后的豆粕剩余物。

这种“链条化”的布局藏着不少巧思。比如大豆的“一生”:春天播种于阿根廷的农场,夏天收割后运抵中国榨油,秋天豆粕成为猪饲料,冬天猪肉又可能出现在某家餐厅的菜单上。展区的“24小时概念墙”更将这种循环具象化:凌晨3点谷物装车,上午9点抵达加工厂,傍晚6点出现在超市货架——时间轴上的每一个红点,都是产业链协同的注脚。

一块牛排的跨洲之旅

来自澳大利亚牧场的牛排,在链博会现场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试吃活动,而是嘉吉供应链的“味觉说明书”:从澳大利亚牧场的牛犊养殖,到冷链船的温度控制,再到屠宰场的检疫流程,每一口肉都带着可追溯的“数字身份”。

在试吃区隔壁,“嘉吉历史墙”正默默讲述着支撑这一切的百年根基。1865年的黑白照片里,创始人威廉·嘉吉站在密西西比河畔的谷物仓库前;2005年的彩色合影中,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墙上的时间线特意用箭头指向展位上的“生生不息,链接共赢”标语,仿佛在说:今天餐桌上的这块牛排,其实是160年以来产业积累的味道。

当全球经验遇上本土需求

在数智化养殖展区,一块大屏正在演示猪场的AI管理系统:传感器实时监测猪的体温和运动量,算法自动调整饲料配方。“这套系统,我们针对中国猪场做了本地化优化。”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中文操作界面说。这种“全球技术+本土适配”的思路,贯穿整个展位——比如海洋场景里特别标注的“中国港口航线”,比如产品说明牌上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代糖”。

在ESG理念展示区,裸眼3D影像里的风车与太阳能板格外醒目。嘉吉不是将可持续发展挂在墙上,而是融入了具体业务:航运环节的低碳燃料、加工环节的节水技术、养殖环节的减排饲料——这些看似分散的点,最终在“滋养世界”的使命下连成了线。

嘉吉的展示没有刻意强调“科技感”,却用最真实的场景告诉我们:农业的未来不在实验室,而在从种子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里。当链博会的灯光照亮这艘“农业巨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实力,更是整个产业对“如何滋养世界”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或许正是链博会最珍贵的“展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