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8版:第三届链博会·企业 上一版3
第A8版            第三届链博会·企业
 
今日关注

2025年7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畅通产学研 强化创新链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王济武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解决全球发展失衡矛盾的重要路径。创新链的高效运转,日益依赖于产学研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互动。第三届链博会将首设创新链专区,展现我国产学研合作成果以及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科创生态系统。作为创新链专区受邀参展的14家机构之一,启迪控股倾力打造的“中国式”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在新兴产业领域形成的代表性产学研合作案例将面向全球亮相。创新链专区的新看点,不仅在于创新成果与生态活力,更在于其所带来的深刻“启迪”:要突破传统合作模式局限,真正释放创新动能,必须在合作的深度广度、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国际化布局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

“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产学研合作的生命力,源于其扎根产业的深度与覆盖领域的广度。真正高效的协同创新,需要打破“点状”项目合作的局限,构建多维立体的协作网络。启迪控股作为国内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的先行平台企业,通过“孵化+投资”模式,培育了多个技术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上中下游完备的产业链条,平台上的创新案例不断涌现。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启迪控股依托平台优势,紧抓创新源头,不仅与入驻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交叉信息研究院、华为技术联合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机构紧密协作,更联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电子工程系、精密仪器系、自动化系及周边高校院所,以“立体三螺旋”模式推进概念验证与产业赋能。通过成立专业的技术转移公司、培养实战型技术经理人团队,有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9月,海淀区启动“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启迪控股旗下的清华科技园作为核心区首批重点建设的四个特色产业园之一,已汇聚超过50家人工智能企业,持续吸引产业链上、中、下游创新要素,形成了梯度清晰、生态繁荣的发展格局。

产学研合作的更高形态与未来趋势,在于构建为未来产业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挑战,单一的技术转化或委托研发已显不足,亟需高校、企业、服务机构、政府等多主体形成共生共荣的协作网络。启迪控股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实践颇具启示:联合智慧工厂研究院发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聚焦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整合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中小企业资源。该联合体通过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等六大任务,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矩阵。这种生态化思维同样体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当面临电子废弃物拆解自动化难题时,上海启迪之星作为专业科技服务中介,精准对接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团队,将复杂的生产线改造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在工艺稳定环节优先实现自动化,在柔性要求高的环节采用半自动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攻克了产业痛点,更在合作中培养了适配行业需求的人才,形成“问题解决—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闭门造车、互相封锁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维度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国际合作不仅是技术交流的桥梁,更是创新范式融合的全球性试验场,能够实现互相比对、互相补充、互相助力。启迪控股作为国际知名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者与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主席单位,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拥有重要影响力,并已初步构建起广泛多元的“全球创新网络”。除启迪剑桥科技园、北京中德产业园、启迪“两国双园”、启迪东盟科创网络等著名案例,启迪的国际化网络正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加速网络化、规模化、标准化;二是以园区网络为基础向更多领域溢加赋能。例如,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依托启迪的全球体系和西浦的教育资源,双方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进跨文化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另一实践体现在职业教育领域:在首批发布的14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特色项目中,启迪作为中方企业代表深度参与共建“中国—泰国跨境电商现代工匠学院”和“中国—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现代工匠学院”。此类工匠学院将中国的产业标准、教育资源与当地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彰显了产学研合作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价值。

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畅通产学研合作、强化创新链效能,需要一场创新治理范式的深刻变革。这要求政策设计打破旧的地缘体制壁垒,主体行为超越资本逐利的短期模型,系统构建促进要素融通,从而将各国高校的知识创造力、各类企业的市场驱动力、政府与全球性组织的引导力以及更多科技服务机构的衔接力聚合为强大的协同创新合力。以启迪控股为代表的中国产学研合作13年出海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创新虽无国界,但其价值实现必须深植于当地土壤。“全球视野、本土深耕、跨界协同”的辩证思维,正是构建新型的全球性开放创新生态的精髓所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唯有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精心培育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方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的科技基石。

(作者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