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企业“由集而团”的战略升维路径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徐玥
![]() |
作者简介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专员 |
中国会展企业正以破竹之势汇入时代奔涌的大江大河。从去年3月杭州市会展集团成立到今年6月广州国际会展集团的正式揭牌,全国多地相继组建会展集团,标志着会展行业正在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但当前中国会展集团的组建多停留在“物理集合”层面,主要表现为业务叠加和规模扩张,未能有效解决资源分散、协同不足、数据孤岛等深层次矛盾。“由集而团”的本质,在于推动会展企业从“物理集合体”向“价值共生体”的战略跃迁,通过产业链重构和资源协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会展生态。
国际镜鉴:英美德法会展模式
欧美会展集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竞争过程中通过资本的积聚、集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家族性财团为主体,以产业为中心,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形成庞大的系列企业,呈塔形管理结构。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会展强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会展集团化的成功绝非简单资产叠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政府、市场与企业的权责边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各国会展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协会主导型、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的运作模式,引领全球会展行业发展方向。
英国、美国——协会主导型。英国和美国会展业是协会主导型,政府角色弱化,协会承担起行业规范、利益代言、信息共享与协作枢纽的核心功能。会展业务链上的主体,如会展组织者、场馆提供者、会展服务提供商都有自己的协会。协会除了向会员提供行业资讯等基本服务外,还积极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沟通接洽,为协会会员争取利益,为行业发展争取利好政策。美国会展业协会包含如美西的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国际会议专家协会(MPI)和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IAVM),以及美东的专业会议管理协会(PCMA)、展览服务和承包商协会(ESCA)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等。英国会展业协会包含会议和活动协会(ACE)、英国展览组织者协会(AEO)、英国展览服务商协会(AEC)、展览场地协会(AEV)等。
从全球战略咨询公司Stax及AMR发布的2019年至2023年全球前20强会展公司排名榜单来看,英国的英富曼展览集团、励展集团连续五年分别稳居第1、2位;柯莱睿展览集团连年攀升,2020年第10位,2021年第4位,2022年与2023年第3位。美国翡翠会展集团2020年第16位,2021年第12位,2022年第7位,2023年第8位,排名稳定上升。这些头部企业的稳健发展和市场影响力,从侧面印证了协会主导模式的有效性。
德国——政府推动型。德国会展业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地方政府承担展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重任,通过长期租赁或委托经营的方式将经营权移交给大型展览公司,政府通常作为控股股东,但不干预具体管理、不参与利润分成,主要收益来源于税收。展馆进入稳定运营阶段后,后续的更新与扩建则由展览公司自筹资金完成。德国政府于1907年设立德国工业常设展览业委员会,现称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协调着几乎所有德国展览业国内外的展览活动,维护会展行业经营中的各方利益。
在Stax发布的全球前20强榜单中,德国巨头长期占据重要位置。2019年至2023年,法兰克福展览集团从第4位降至第12位,慕尼黑展览集团在第4位至9位间起伏,科隆展览集团始终保持在第10位至15位区间,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和汉诺威展览集团经历波动后回升至前15。五家企业无一掉出20强榜单,在全球头部阵营中稳固存在。政府作为重要角色搭建基础设施平台的模式,有效支撑了德国会展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法国——市场主导型。法国会展业展现出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要负责建设展馆设施并成立国有公司专注展馆硬件资产的管理,而私营展览公司则全力投入会展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形成“展馆基础设施与展会运营服务分离”的二元结构。法国各类会展行业协会众多,在会展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政府共同承担管理会展业的职责。
法国高美艾博展览集团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在Stax全球前20强榜单中的排名从2020年的第8位稳步上升至2023年的第4位;法国智奥会展集团排名在2020年至2023年间有所波动,分别为第13、6、9、11位,但始终稳居榜单前列。两家巨头在全球顶级阵营中的持续活跃,充分证明了法国市场主导模式有效培育了会展企业的竞争韧性及全球市场适应力。
中国会展业“由集而团”之路
我国会展业采用“政府+协会+市场”三元协同的综合运作型模式。在政策引导与行业协会规范的双重驱动下,会展行业正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型。政府通过宏观政策与资金支持搭建发展框架,协会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市场化力量推动商业化创新,催生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多元化会展集团。
根据Stax在2019年至2023年发布的全球前20强会展公司排名榜单,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稳居头部阵营,2019年至2023年排名分别为第3、3、10、5位,展现较强韧性;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持续位列前10,2020年第6位、2021年第7位、2023年第9位;香港贸易发展局(HKTDC)2023年首度入榜居第19位。中国会展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竞争力日益显现。
从组织结构看,我国会展集团以国企控股为主,民营资本为辅。具体可分为四种:一是单一股本国企全资,例如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会展有限公司等。二是多个国企合资组建,例如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等。三是资本市场投融资组建,例如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会展集团、成都世纪城、环球融创会展文旅集团等。四是民营资本组建,例如天津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共同构成了支撑中国会展业集团化、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框架。
中国会展集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碎片化,协同效应缺失。展馆、组展公司、服务商等各类行业参与者在运营和资源配置上往往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不同公司和机构有各自的专业领域,但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平台和共识,难以形成整体性的协作效应,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创新动力不足。分散经营的模式限制了会展企业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潜力,也影响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动合作,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中国会展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抗风险能力薄弱,单体脆弱性凸显。会展业易受经济周期与突发事件(如疫情)冲击,单体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依赖单一业务或市场的企业,在压力下面临资金链断裂、运营停滞、业务萎缩风险,缺乏有效应对策略。增强韧性、分散风险、推动跨领域合作与资源整合,是会展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际竞争加剧,巨头全球化挤压。近年来,国际会展巨头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展业务规模,建立了全球化的会展网络。例如,2025年5月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大中华区宣布完成对东西博纵国际文化发展(无锡)有限公司的战略收购,深化其“Glocal”(全球本土化)战略。与之相比,中国会展集团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步伐相对缓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未来,中国会展集团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加强全球化布局,提升并购整合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服务。
核心竞争力缺失,规模导向误区。随着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会展集团,但在这些集团中,如何脱颖而出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单纯追求规模化而忽视实际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只会导致集团内部分散、资源浪费,并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长远的成功。会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及差异化服务的提供,确保在市场中能够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会展业质变路径及展望
各地会展集团的组建标志着行业向头部化、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突出主业,优化结构,吸引优势资源聚焦主业成为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
一是展会龙头企业改变展览企业规模小、产值低的局面。会展集团需通过资本并购、资源重组与专业化子公司孵化,改变中小企业散弱局面。重点培育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以规模化运营提升产值能级,同时深度嵌入垂直产业如高端制造、数字经济,从“场地租赁商”升级为“产业服务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洞察、技术对接与贸易赋能。
二是重点展馆重点展会协同发展,发挥规模效益。馆展协同是释放规模效应的关键,以北京会展业情况为例,从2025年年初的第36届汽车用品展到第19届中国国际机床展、第11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接二连三,均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和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双馆举办,最大化资源价值转化效率,提升了展会的整体效益与合作潜力。
三是会展资源东西交流南北互补,构建跨域合作新机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会展资源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未来的会展集团将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东西交流、南北互补的方式,整合各地的会展资源,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通过跨域合作,优化会展资源配置,提升各地区展会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各地文化和产业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