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第A1版            要闻
 
今日关注

2025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汇聚力量,湾区潮涌正澎湃!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侧记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张伟伦

来源:中国贸促会

秋水潋滟,长风浩荡;珠江之滨,穗城流光。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9月1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工商界代表共1200余人参会,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共绘未来。大会现场举行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启动仪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两项成果。

以“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为主题,这场高规格、高水平的盛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注入澎湃动能。

融通共进:三地协同迈向深度融合

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与工商界领袖同台对话,共同回顾大湾区建设6年来非凡成就。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工商界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力量,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积极参与先进制造业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贸合作的推动者、贡献者与受益者。大湾区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吸引全球企业广泛参与,形成一批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成果。展望未来,期待更多企业加大在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和研发投入,深化经贸合作,在支持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更长远、更可持续的发展。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6年来成效显著,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美元,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9的GDP,彰显了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活力。

对话中,供应链协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为高频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从加工贸易起步,到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再到如今的科技创新协同,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全球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创新能级持续跃升,“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创新指数首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集聚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2家独角兽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拥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经营主体超200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超21万户,占全国1/4,稳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全球贸易与供应链格局加速重塑,众多内地企业正积极布局跨国供应链,拓展新兴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认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一国两制”下的国际枢纽,正积极发挥“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平台作用。凭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全球领先的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香港持续助力内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遍布全球68个城市、覆盖129个经济体的经贸网络,为内地企业出海提供市场对接、风险评估、法规咨询、ESG及认证等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未来,香港将加强招商引资引才,拓展国际经贸“朋友圈”,优化营商环境,携手大湾区城市共促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擎:科技赋能驱动产业跃升

从科技创新到先进制造集群,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到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工商界不仅是这一变革浪潮的见证者,更是勇立潮头的引领者。这背后,科技创新正澎湃激荡地成为驱动产业跃升的核心引擎。

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谢永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科技驱动,提升供应链协同创新。澳门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正加快推进科技研发产业园、澳琴国际教育城等四大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四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葡语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强化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内地与葡语国家科技协同创新。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澳门将发挥中葡平台优势,结合招商引资与会展发展,拓展国际“朋友圈”,助力大湾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需从培育强大科研能力、壮大产业链协同、完善金融服务这三方向发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表示,融合是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大湾区可借鉴欧盟模式,打破内部壁垒,形成大市场。同时,要强化监管,明确红线底线,保障劳动者权益。也应发挥香港优势,打造自由贸易港、科教中心、医疗服务培训高地等,提升整体竞争力。特别是要加强规则对接与机制衔接,推动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提升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向着世界经济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Visa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表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境商旅持续升温,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航空货运的重要枢纽,正迎来发展新机遇。Visa正积极推动供应链融资的数字化转型,依托其广泛的全球网络和先进的数字支付技术,助力提升产业链效率,携手各方实现互利共赢。

共赢未来: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两天的会期,国际工商界代表积极参与,来自全球的跨国企业表达了在湾区投资布局的强烈意愿。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总裁范诺亚表示,大湾区已成为全球联通中国的关键枢纽,其稳定性、灵活性与韧性正持续吸引外资。尽管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但超过82%的美资企业在华业务于2024年实现盈利,显示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大湾区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要素流动、健全的创新生态和制度衔接,为企业提供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布局,为跨国企业带来广阔合作空间。同时,大湾区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跳板,也为美企提供物流、合规、跨境支付等服务机遇。“大湾区不仅是试验新商业模式的‘实验室’,更是拓展全球市场的‘训练场’。美中贸委会将持续推动建设性对话,助力中美企业深化合作,共享发展机遇。”范诺亚说。

太古中国区主席蒋意达表示,大湾区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还在于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太古集团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深耕内地近160年,持续在大湾区地产、航空、饮料等领域布局。未来还将继续以“精益求新”理念,推动产业更新与供应链协同,助力大湾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从香港工商界的角度,就联合内地的企业,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合作等提出了建议: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供应链升级,依托“深圳—香港—广州”全球创新指数首位优势,加强联合研发与数字化应用;要发挥香港国际融资枢纽作用,为内地企业出海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特别是发展绿色供应链;要协同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推动港口机场自动化,构建全球供应链服务体系,并发展绿色供应链;要推动品牌“拼船出海”,利用香港跨境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海外网络,共建海外仓与分拨中心,提升全球竞争力。

六载耕耘,大湾区已从蓝图变为实景。站在历史新的起点,随着供应链协同的深化、新兴产业的崛起、国际“朋友圈”的扩容,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澎湃出更多生机与活力。面向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壮丽征程,这片热土必将凝聚更广泛的工商力量,以开放为魂、以创新为脉、以融合为基,在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这里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更将为全球合作注入澎湃动力,书写共商、共建、共享的崭新篇章,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新活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