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7版:法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7版            法律
 
今日关注

2025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发布

中国上榜数量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张维

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舞台上再度大放异彩。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国以24个集群数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一。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志成应邀率团赴港,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这一发布活动。“近年来我国科技集群发展迅速,彰显了中国的创新活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此次选择在香港特区发布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集群在全球的代表性。”张志成表示。

前十位里中国占据三席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解释,创新集群是创新型城市和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跳动的心脏。这些枢纽将顶尖高校、研究人员、发明家、风险资本家和研发公司联合起来,为创新提供动力。

自2017年以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对全球经济体的顶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主要根据通过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今年新增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来进行创新集群的排名,确定全球最活跃的科技活动聚集地区。

据了解,全球创新指数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方法,不考虑行政或政治边界,而是指出发明人和科学作者密集的地理区域。以这种方式查明的集群往往跨越多个市辖区、次联邦州,有时甚至会跨越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

根据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国共有24个集群上榜,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前十位的创新集群中,中国占据三席,分别排名第一、第四和第六位。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名列榜首。

“我国上榜的这些创新集群,在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构成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杜玉说。

以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2024年,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11.3万件,占国内总量的12.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27.5%。今年前6个月,三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超1万件,同比增长了30.7%,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这里活跃的创新生态也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高素质人才汇聚,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杜玉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此次选择在中国香港特区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快速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知产保护体系更加健全

这一好消息引起了外交部的注意。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近年来,中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创新投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各类主体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林剑介绍,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从国产大飞机展翅翱翔到无人驾驶汽车竞速驰骋,从人形机器人翩然起舞到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中国的创新动力澎湃奔涌、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与成效有目共睹。“中国能够取得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创新投入的持续增长、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日益优化,以及各类主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杜玉说。

从创新投入看,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从保护环境看,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保护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2.36分,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此前介绍,“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完成专利法新一轮全面修改,建立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商标法新一轮全面修改,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商标恶意抢注、囤积、无效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修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适应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需要。建立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在全国布局建设12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

从创新能力看,截至2025年6月,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501万件,其中,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52.4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372.7万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高校和科研机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2.7万次,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场景中加速落地。

高价值发明专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知识产权局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高价值发明专利有力支撑了区域创新发展。

重点抓好法律法规修改

可以预见,重视和推动创新,仍是“十五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申长雨所说,“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的关键时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申长雨透露,上述规划聚焦四个方面,其中之一即聚焦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优化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另外三个方面分别为:聚焦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长效机制;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

创新需要法治保驾护航,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正在加紧完善中。杜玉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即抓好法律法规修改。一是加快推动商标法修改,强化商标使用义务、加强驰名商标跨类保护、强化商标代理行业监管,更大力度规制商标恶意抢注和囤积行为。二是推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适应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需要,与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等一起,形成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立体化保护新格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持续推进审查提质增效,严把专利、商标审查授权关,坚持做到授权有理、驳回有据、客观公正、标准统一,持续提高审查结论的可预期性和所授权利的稳定性。大力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体系,加大海外维权援助力度,夯实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基础。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推动数据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或支持举办的知识产权相关会议也将推动创新作为重点内容。例如,9月11日至12日,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于北京举办。本届年会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民营经济、企业出海、涉外保护等热点话题,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交流互动,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撑。

将于10月中旬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主题为“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将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广阔舞台,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及最新专利技术,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技术供给。

(来源:法治日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